通顯回向 一心不亂
●雪公    講述
●直靜、淨業 整理

民國六十七年八月二十四日,董正之老師來臺中,趁便依止雪公學習。當周三的《華嚴》經筵,雪公講到十回向的「第四至一切處回向」,雪公即以「至一切處回向」的「通顯回向」為董老師講述如下。

不一心不成功

修禪宗,百千人中,難得一人有悟。回向時,也得一心不亂,以善根迴向成就供養。供養諸福田時,如是用心。文有十句,以顯十心,故能即事順理。

只要學佛,想出世解脫,那是何等大事,不一心怎能得到?出世法,不一心不成功,世間法不一心也不成功。今日之下,你們的學問都不夠熟,沒經過負責任的老師教,就不行。師與資這是兩方面的事,兩者不具,這種學問怎能堅固?我當初受教時,有問題的就開除。學校以外的學問,我學什麼,就不用說。在私塾,早上背二、三行,中午背二、三行,下午溫書,會了就得坐一天,這不是入定,而是養性情。若東張西望,浮浮躁躁,如瓢在水。現在與前二十五年都比不了。

所謂世間法,幹什麼都要專心一致。一門學問,雖沒學分,也從頭學到底。小學不到十門功課,十門學三年也就不輕快。哪門功課不到底不行,到中學還是這樣。直到中華民國,才成了今天這樣。

我十三歲曾當流氓,十六歲就回頭了。當初的輿論了不得,輿論一報,親友不認。二十歲當了教育通俗會的會長,從那時起,沒丟過一天書本。老言語皆是聖言量,你們都三十歲了,我六十年還學個不通,你再十年,能通了嗎?

回向也要一心

回向也要一心,世間法也是,老言語說「心無二用」。農工手藝均要心無二用,今日你學佛未能一心不亂,沒注意,等於跟佛打妄語。不光咱修淨土的人,學各宗均須一心不亂。真正心在學問上,衣食住行一看就知道,此人必能入道。

「通顯回向」這十條我不全講,只講淨土的一心不亂。

不亂(不生妄念):淨土法門是佛法的特別法門,此法門,空假中是融合的。不論修哪宗,都是「但去凡情,別無聖解」,這說著容易,作著難。你們了了分段生死,變易生死還不了,到那裡一心了嗎?萬法歸一,一歸何處?

世間法,哪一法也必得悟,悟與證不一樣。小悟多少次,大悟多少次,斷一品惑就是證悟。塵沙惑都斷了,還有根本無明。此時只能教你往生極樂世界。

怎樣叫心不亂?不亂,不生妄念。人的念頭叫它不起,辦不到。不斷胡思亂想,念頭還是起,不亂是要別起妄念。現在你學的是什麼,心就在學上,專心致意。學在佛上,心就在佛上。心在算數,心就在算數上。這也是不亂。心在算術,若心想歷史,就不行。

一心(專注正境):境是所。念一起,必遭遇境。萬法唯心,念頭本沒念,都是被境勾牽出來。正境,專注,能所才合一。微息之間,就有妄有正。大家修淨土,要照這樣子作。

修淨土另有正助雙修,修正功夫得找幫助當護法,那就是助功夫。如三十七助道品,就能幫你忙。十善業,學佛都可學,能叫十善業當護法即是助功。能將正境之外的邪境打消,八風吹不動,如此斷惑快,助功斷惑不快。

自意(不由他悟):要是想自己做主,就得「自意」,不由他悟,悟了才是自己的。我今天在此講,講了不實行,一百年不進步。自意,自己做主,無論作什麼,得自己悟了,別人講得嘴吐了血,你也不得。

尊敬(於田殷重):尊敬,就是收心。故印祖叫你從恭敬中求,要尊敬。修行好比種田,你靠著田地就有飯吃。地不長五榖,你就餓死,生金元寶也不行。田指你修的道,道與田地一樣,你得尊重,還得恭敬它。

此是東方的學問,如中國,書本子掉在地下,就得拿起磕頭,因「書中有孔聖人」,書將你成就起來,如同再生父母。尊師重道,必得尊師,道之厚薄全在個人。不尊重不能得一心,一敬就收心。

不動(違順不動):一動就亂,敬了才叫不亂,不亂了就是定。別說生死大事,如〈大學〉說「止於至善」,止於善才有定。違是不合心理,順是合心理,都不必變樣。遇違遇順,尊敬與一心都不變。你今天受什麼困苦艱難,都要不變,到這算一段落。

無住(不住於法):現在你修淨土,還是有住。無住而無所不住,要是住了,不只在此安住,隨便往哪也可去,故禪家有「無住而後生心」。

佛教到中國,有十個宗派,其實只有五宗──禪、淨、密、律、教。非禪即律,多數是禪。中國各寺廟,定的朝暮二課是《禪門日誦》。教,研究教典也悟,就是太慢。修禪宗,一上來,老師不許人看經。悟了以後,才可講。六祖惠能大師不識字,悟後看什麼事也能講。

不問哪一宗,修哪一法門,哪一經,即一有一空,要會「有、空」這二字。我學東西一大糊塗,這二個字,二十年後,我才會說。悟了嗎?沒悟,沒證。一般人,或談有,或談空,凡我的學生,不許講。一講就錯,害人。大家都念過《心經》,登地以上,到八地就講空假中,三個是一個。佛家講有,是妙有,空也得要。空妙不妙呢?空也妙,那不就成了二妙?真空妙有,真空不空故真,妙有不有故空。真空不離妙有,妙有不離真空,這就是《心經》說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」。妙有不有,真空不空,隨念隨想,念的力量大。萬法離不了性相,性相是一個東西。

禪家講疑,疑就是信,信就是疑。淨土宗講信願行,禪宗講疑,因為不信才求起信。為不疑才求起疑。信是疑的結果,疑是信的開始。

從前人念書,老師就叫你死板的念過去。講文,第一步先講詩。過去的人,買了書,要抄書而後開講,開講而後學講。書還得念,須「口到、眼到、心到」,書讀千遍,其義自現。現在人的學問,三到有幾到呢?眼到不致於掉字,三到都有了印象深,印象深才能覺悟。

【圖說】董正之老師來臺中,雪公以「通顯回向」,為董老師開示「一心不亂」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明倫月刊發展座談會.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