彖傳曰:「困剛弇也。險以說,困而不失其所亨,其唯君子乎。貞大人吉,以剛中也。有言不信,尚口乃窮也。」
「困剛弇也。」
荀爽注:「二五為陰所弇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二五皆承柔,故:為陰所弇也。又否二之上,弇五之剛,故為困。」
「險以說。」
荀爽注:「此本否卦,陽降為險,陰升為說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卦自否來,上陽降二為坎險,二陰升上為兌說,故曰險以說。」
「困而不失其所亨,其唯君子乎。」
荀爽注:「謂二雖弇陰陷險,猶不失中,與正陰合,故通也。喻君子雖陷險中,不失中和之行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此言九二雖弇于三陰,陷于下體坎中,猶不失中,與其上下二陰合成坎,說卦傳坎為通,故通也。喻君子雖陷坎險之中,不失中和之行,故亨通也。李疏案語:「愚案:坎險故困,兌說故不失所亨。」
「貞大人吉,以剛中也。」
荀爽注:「謂五雖弇于陰,近无所據,遠无所應。體剛得中,正居五位,則吉无咎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此言九五雖弇于上陰,若欲據近四,而九四是陽,不為所據,是故「近无所據。」若欲與二相應,而九二亦是陽,陽與陽是敵應,非相應,故「遠无所應。」九為體剛,五為得中,以九居五位,為「正居五位。」得中得正,故「吉无咎。」尚書洪範所謂「用靜吉」也。(孔安國傳:安以守常則吉。)
「有言不信,尚口乃窮也。」
虞翻注:「兌為口。上變口滅,故上變乃窮。」
荀爽注:「陰從二升上六,成兌為有言,失中為不信,動而乘陽,故曰尚口乃窮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
虞注○「兌為口。」說卦傳文。「滅」字下:當脫「乾」字。困自否來,否上九變正,則上體成兌。否上體兌,即是困卦上體兌。注云兌口「滅」,應當是「滅乾。」虞氏逸象「乾為信。」乾信滅,則不信,故「尚口乃窮。」是說此困卦窮于上。
荀注○二陰從二升為上六,成兌口為「有言。」下體失去二中為「不信。」動而上乘五陽,故「尚口乃窮也。」
象傳曰:「澤无水,困。君子以致命遂志。」
「澤无水,困。」
王弼注:「澤无水,則水在澤下也。水在澤下,困之象也。處困而屈其志者,小人也。君子固窮,道可忘乎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國語周語:「澤,水之鍾也。」(注,鍾,聚也。)水,當在澤上,今坎水在兌澤之下,是「澤无水」也。水在澤下,則澤上枯槁,萬物皆困,故云「困之象也。」小人不耐困窮,處困則屈撓其志。君子固窮,故不忘其道。「君子固窮。」是論語衛靈公篇孔子之語。謂固守其窮也。
「君子以致命遂志。」
虞翻注:「君子,謂三,伏陽也。否坤為致,巽為命,坎為志,三入陰中,故致命遂志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乾卦九三稱君子,伏于否下,所以虞注:「君子謂三,伏陽也。」否內卦坤,坤初六象傳曰:「馴致其道,至堅冰也。」馴致故為「致」。互體巽,申命為「命」。下體坎心為「志」。三陽伏入陰中,故「致命遂志。」六三既辱且危,此君子小人之別也。故繫辭下傳曰:「困,德之辯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