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實並不可怕。頭髮短了,再留就好;長了,再剪就好。反正都一直長。就像那些變化,本來就一直變化著。風起,就任風經過;一如不曾停止流動的,空氣悄然遷徙。
去年八月出遊,臺南午後三點的烈日下,我躺在草坪上,完全不知道為何不過是拐了一下下,腳踝就腫起來,然後就無法落地了。那是一個補休的長假,結果最後三天都只能坐在一樓的椅子上。
後來再回想,那時候一感覺到踩空,如果不要想著扭直身子,就順勢倒下去,甚至翻滾一下減少衝擊,就讓它這麼過去,會不會就沒事了?不過自己想了也覺得很好笑,當下哪來的空檔想那麼多,想了又真做得到嗎?又不是受過專業的跌倒訓練……
如果受過專業的跌倒訓練呢?是啊~為什麼只學過走路,沒學過如何跌倒呢?
小時候跌倒好得很快,跌倒好像也不算什麼,跑得快比較重要啊~迎面而來的種種,跑過去不就好了!於是一直跑一直跑,跌了爬起來繼續走。
傷或許看似好了,錯位的骨頭、累積的傷也跟著一起走,韌性也跟著消磨。什麼時候才會發現,不能再這樣習慣性跌倒了呢?
傷痕累累的,就是硬碰硬的不知變吧~
或許會有那一天,發現要爬起來格外地艱難,發現得憑一己之力站起來走,會不會終於懂得要好好看路、認真面對變化呢?
元旦開示,徐老師講乾卦「元亨利貞」,談到「唯變所適」──知漸變應突變、用道理來變、一變就變好;在「漸變」中體會練習,面對各種「突變」,才不會驚慌失措、不知道如何是好。
徐老師說:唯變不是亂變,而是有程序的變,這才適用。「唯變」,一切就是變,「所適」是適用,變之後人人都用。
最能聯想到有程序的變,就是因緣果罷!
如果真懂得因果原則,會如何呢?也就忽然略能念及,為什麼菩薩畏因。因為,近程的果難以掌控啊!畢竟業因和更多其他的緣就在那裡,往往,一回神就直接是果了。
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!因緣是重重疊疊相互涉入的呀~這已生的果,就是未來因緣的一環,能掌握的,就在面對果選擇造作的現在因緣!而這些選擇造作,也成為當下的緣,影響著下一個果的現形。
一位明倫講座老學長曾說:「真正的考驗不是我們受到的痛苦,或是我們造成的痛苦,而是面對痛苦的選擇。」
若能確知,果在於過去業因,坦然而受,選擇正確的造作來領受,現在的緣是否足夠扭轉、是否重轉輕,都不只在眼前了,受而坦然。
那麼明顯的變就等在眼前,為什麼固執地踩空呢?如果,確知下一步將要跌倒,能夠就這麼順勢倒下甚至翻滾一下嗎?確知下一步將要跌倒,為什麼要下「那一步」?
總是要進到這一步的!
認清「變」,有什麼好處呢?
許多煩惱,往往就是在「無常」裡執持那個「不存在的常」,認知與境遇形成落差,不確定的步伐更增加了跌倒的風險。
若正視其間的「變」,更進一步在「緣」上下功夫,或可化被動為主動!
下手處的關鍵,也就想到徐老師所說,變中的「起心動念」:
「變」有人身、有環境。人的身體在變,起心動念也在變。學道之人要「正心誠意」,心要端正,意要誠,至誠感通;起心動念皆在變化、在轉變,要注意將心端正,把妄念變成正念。普通人起心動念沒有變好的,學道之人就在起心動念之時變好。
外在的增上緣,可能還要視福報業力;而內在的增上緣,卻是可以把握的──「學道之人就在起心動念之時變好!」
再換個角度。徐老師說:學「仁」不容易,從何處開始學?從「恕道」學。把「恕」字學好,「仁」就得到了。
既然無常,看待他人,是否也不該固執著成見呢~畢竟,雖然個性習氣看似成形,卻存在變的常態。若能以寬厚的眼光看到更多可能性,對自對他當會減少許多紛爭衝突,乃至轉為相應善心所。
進而言之,眾生都將在種種變易中,進階成佛;若能在變中施以道的增上緣,或許就能成為彼此共成佛道的契機。以此來看「視人如親,厚以待之」,彷彿帶有「殊途同歸」的義趣。
這就可以回到開頭去體會,徐老師解釋的「元」:
「元」字亦可當「仁」字講。元、仁,皆從二、人,左邊是人,右邊是二,二人加在一起,當厚字講。如一片竹子很薄,兩片竹子加起來便厚,比喻二人在一起厚道,自己要厚道,待人接物皆要厚道。將此字推廣,教化自己成為有道、厚道之人,推廣至外,教一切眾生皆學厚道。
此厚道──仁,講到本性的話,是人人都有的真如本性。本性是如如不動,是靜態的,要起作用時如何起?從本性而起仁字。將仁字修好了,就能教化一切眾生,都能夠明心見性,開發人人本有之性德。
顏淵為孔子大弟子,問仁,孔子說:「克己復禮為仁」。克己,凡事自己反省,不管外面的人對他是好是壞,只有反省自己,這是克己。復禮,禮從何來?禮就是規矩,內容也是從本性來。復,是把本有恢復起來。仁,就是把本性起用出來的意義。
所有事情都自有緣起與作用,環環相扣;改變其中一環,也就不會有後面了。同樣的,難以控制業力以及無常,但可以改變!拉長因果的時間軸,所有的果,都可以是另外的因。
在這之間,就變吧!
接受變的常態,進而把握變的可能,每個當下都可以是新的緣起。
或許也可以不必預設未來。眼光太淺,看不到業因,更不見變的全盤因素歷程,假定什麼想要的結果呢?不假想、不預期,何來憂心失落。
原本那些無法接受的改變,難以理解的落差,捕捉不到的想要,不過是妄心相續的執取。不相續,何來變,何有苦。
安住當下,「唯變所適」,深信因果,在變中轉,心不動搖;行在當下,一步步,消歸自性。儘管每個下一步就是變化,也都可以是世間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