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莫學夫詩.上
●士倫


詩之教,溫柔敦厚,學之則輕薄嫉忌之習消,故可以群居相切磋。(清.焦循)

一首「思無邪」真情流露的詩,文美、情真、意深,有志學君子者,孔子說:「小子!何莫學夫詩?」都要弟子學詩。

學詩可以「興」,說話撰文曉得如何託物興詞,如何引譬連類,通過某個形象的譬喻,使聽者領會譬喻相關的人生道理。學詩可以「觀」,從詩中觀察一國的民風民情,由此而知得失,考正調整政策。學詩可以「群」,與人群居切磋琢磨時,和而不流,善於與人相處,又不隨波逐流。學詩可以「怨」,見到不理想的措施,不便直言相諫時,借詩中隱約的話來勸諫。

《論語》中,孔子教詩,弟子學詩,師生常用詩來「興觀群怨」,溝通情意,表達心志,謹列述如下:

詩可以興

子夏聽孔子講《詩經.衛風.碩人》:「手如柔荑,膚如凝脂。領如蝤蠐,齒如瓠犀。螓首蛾眉,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」此詩是描述衛國君夫人莊姜的美麗。雙手白皙如白茅芽,皮膚光滑如凝固油脂,脖子潔白纖長如既白且長的木蟲,牙齒如排列整齊的瓠瓜種子,額頭寬如蟬,眉毛纖細如蛾鬚。莊姜有這般天生麗質,再配上美好的笑容,美麗的眼睛,使素顏愈加絢爛華美。

子夏問曰:「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,何謂也?」(見〈八佾篇〉)子夏對詩中的「素以為絢兮」有不明之處,故請問孔子。

孔子說:「繪事後素」。孔子不從正面解釋「素以為絢兮」,而是以引譬連類的方式,用繪畫一事來啟發子夏,讓他聯想其中的含義。「繪事後素」,繪畫要先備妥素淨潔白的畫布,再繪上五顏六色,如此就能突顯畫作的生動光澤。

子夏是研究經典「文學科」的高徒,他一聽孔子的「繪事後素」,立刻由此形象思惟,興起「禮後乎」的人生道理。想學做君子,也要如「繪事後素」,學各種禮儀之前,要先具備「忠信」的質地。一個講究忠信的人,若再熟悉各種禮儀,這些禮儀就不是虛設的俗套了。

清代洪亮吉云:「李、杜、元、白諸大家,最多興體。」李白、杜甫、元稹、白居易等唐詩大家,常用託物興詞,善用某些形象的譬喻,來使人們領會普世的道理。孔子以「繪事」,使人聯想天生麗質還須「巧笑、美目」來修飾;子夏更聯想到一個有忠信質地的人,必得「禮後乎」學禮,才能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。

詩可以觀

古代天子在季冬頒「月令書」,諸侯領受藏於宗廟,每月初一祭告宗廟,依「月令書」奉行,此後如何得悉各地施政情況?《漢書•藝文志》云:「古有采詩之官,王者所以觀風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。」各方諸侯依法施政,百姓受政後,心中自有不同的喜怒哀樂,於是吟詠成詩,譜成歌謠。如受到虐政,「夫抱其子,攜其妻,哀號呼天,告冤無辜」,高唱詩歌向天呼籲,採詩官就將這些歌謠心聲,上報朝廷。朝廷依此考核各方施政優劣,加以適當調整,故云「觀詩知國政」。

茲舉〈八佾篇〉一章,孔子從詠詩的內容,觀魯國之政。例:

「三家者,以《雍》徹。子曰:『相維辟公,天子穆穆』,奚取於三家之堂?」

魯國的孟孫氏、叔孫氏、季孫氏三家,都是魯桓公的後代,三家在祭祀魯桓公時,「以《雍》徹」,祭祀完撤饌,要樂師演奏《詩經.周頌.臣工之什》:

有來雝雝,至止肅肅。相維辟公,天子穆穆。
於薦廣牡,相予肆祀。假哉皇考,綏予孝子。
宣哲維人,文武維后。燕及皇天,克昌厥後。
綏我眉壽,介以繁祉。既右烈考,亦右文母。

依《劉氏正義》云,這是周成王祭祀周文王的詩。詩中描述:與祭者和悅嚴肅,諸侯公卿助祭,天子儀容端莊。進獻碩大犧牲,助我擺妥祭品。偉大的皇考文王,保我孝子安康。百官通達有智,君王文武兼備。上天平安無災,子孫後代繁昌。賜我平安長壽,助我福祿無疆。願我文王、文母都來受祭品嘗。

既是天子祭祖,主祭者是天子,助祭者都是諸侯。三家只是卿大夫,故主祭者是大夫,陪祭者是家臣,在三家大夫的廟堂,那有「天子穆穆」的天子主祭?那有「相維辟公」的諸侯助祭?

孔子觀三家大夫祭祀,用的是不合身分的詩,魯國「以下犯上」的僭越風氣,便一目瞭然。

(待續)
    
【圖說】「繪事後素」,先有潔白畫布,再繪上顏色,畫作就能生動有光澤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研讀雪公〈論語講習班成立誌感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