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偉大史家司馬遷】
孔子世家.十二
●王令樾

孔子的晚年
吾道窮矣

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,在大野這個地方,叔孫氏車上的武士獵獲一頭怪獸,大家認為是不祥預兆。

孔子看了以後說:「這是麒麟。」就取走了,並且說:「黃河不再有神龍負圖而出,洛水不再有神龜馱洛書出現,我也快結束一生了!」

古書上說,河圖、洛書、鳳凰、麒麟皆於聖人在世時出現,如今麒麟死了,聖人時代不再,孔子自知沒有聖王可以輔佐,道不能弘傳,自己恐將不久於人世。

莫知我夫

在顏淵死後,孔子說:「這是上天要我死啊!」及至他見到麒麟被獵殺,說:「我弘道到盡頭了」,不禁感慨嘆息說:「沒有人了解我啊!」子貢問:「為什麼說沒有人了解您?」孔子說:「天命不可違,所以我不怨天;遭他人怨懟也不責怪人。從下層的人事,循序往上學習,然後才能通達上層的大道,得到最高的境界,故了解我的只有上天吧!」

孔子又說:「不降低自己的志向,不侮辱自己的人格,就是伯夷、叔齊吧!」伯夷、叔齊兄弟就是最講求清高志節的人。孔子認為「柳下惠、少連降低志向,使人格受到侮辱」,「虞仲、夷逸隱居而放言高論,他們行為高潔,但發言合於權變的應變方法」,「我跟他們不同,既不降志辱身以求進取,也不隱世放棄權變,對兩者沒有絕對的可或不可,而是順應時勢而為。」這就是「聖之時」的真諦。

孔子說:「不是嗎?君子擔憂死後不能留名後世。我的理想不能實行,還能有何留存於後代?」孔子所謂的名,不是世俗虛名,是有益於國家社會百姓大利益的青史留名。

春秋義行

於是孔子根據魯國的史書述作《春秋》,上起魯隱公元年,下至魯哀公十四年,包括魯國十二個國君的事蹟。以魯國為依據,尊奉周朝王室,以殷商舊事為借鑑,貫通夏、商、周的統緒。

文辭簡約,而於《春秋》筆法下使得意旨廣博。所以像吳、楚國君僭越,自稱為王,《春秋》就貶稱為子(爵);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,實際上召周襄王來會,《春秋》避諱,而說周天子到河陽巡狩。依此類推,《春秋》就是用此筆法,來褒貶各種人事。

後世國君舉發推廣這種筆法,形成《春秋》義法,通行天下後,天下那些亂臣奸賊就都有所畏懼。是故《春秋》義法成為後世史書寫作的最高準則,司馬遷即效法此義法,行褒貶大義,闡釋他的微言大意。

孔子擔任魯國司寇,審理訴訟案件時,其中可以與人商定文辭意義的,從不獨自決斷。至於寫《春秋》,應寫就寫,當刪則刪,連子夏這些長於文學的弟子,也不能增刪一字。何以故?因為孔子一字褒貶。《文心雕龍.史論》說:「褒見一字,貴逾軒冕。貶在片言,誅深斧鉞。」所謂一字的褒揚,其珍貴勝過官爵;一字的貶抑,其傷害勝過斧鉞刑罰。

也正因為如此,弟子們受學《春秋》,孔子說:「後人了解我是因為《春秋》,後人罪責我也是因為《春秋》。」因為《春秋》筆法謹嚴肅正,足以了解孔子為人,但受貶抑者,必也有怨責。

哲人萎乎

第二年,子路死在衛國。孔子生病了,子貢請求看望。孔子正拄著拐杖悠閒的在門前,說:「端木賜,你為什麼來得這麼遲啊?」孔子嘆息而歌:「泰山要倒了嗎?梁柱要朽斷了嗎?哲人要死了嗎?」於是流下了眼淚。對子貢說:「天下無法無道已經很久,不能宗奉我的學說理念。夏朝人死了停棺在東廂臺階,周朝人死了停棺在西廂臺階,殷商人死了停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。昨晚我夢見自己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,我應是殷商後人啊!」過了七天孔子就去世了,享年七十三歲。

魯哀公作誄文悼念說:「蒼天不憐憫,不願留下這老人,使得拋下我一人在此位上,孤獨又傷痛。哀傷啊!尼父!沒有人可以作為我建立法度的依靠了!」

子貢就提出孔子說的話:「一個人失去禮法就會昏亂,不能正名就會有過失。失去志向也會昏亂,有所過失也就會喪失自己的國度。」國君您在夫子活著的時候不能用他,死後作誄文哀悼他,這是不合禮的。因為魯哀公以諸侯身分稱「余一人」,是不合名分的。子貢以孔子講求的禮制與正名,來規範魯君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孔子病,子貢請見。孔子拄拐杖,逍遙地在門口說:「端木賜,你為什麼來得這麼遲啊?」



【前期連結】孔子世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