懷寶
●若谷


善於理財者,除了管理平日的收支比例,更會精打細算投資報酬,審視可能付出的代價,否則「有賺沒有到」,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,甚至虧本倒貼。那麼,要怎麼衡量判斷呢?在《左傳》中有一則記載:

魯襄公十五年,有位宋國人得到一塊寶玉,想要獻給司城官子罕(姓樂,名喜),子罕卻不接受。

宋人說:「這塊玉我已經請玉工鑒定,確認是寶物,所以我才敢致獻給您的啊!」

子罕說:「我以『不貪』為寶。你以玉為寶,若送給了我,你我都將喪失各自的珍寶。你固然失去了寶玉,而我也失去了不貪這項重寶。不如各自保有所珍視之寶。」

宋人拜倒在地,請求子罕:「匹夫懷璧,無法穿鄉越國,請您收下這塊寶玉,讓我得以免死。」

子罕明白緣由後,將宋人安置在當地,並命一位玉工雕琢寶玉後賣出,把所得的錢交給宋人,讓他返鄉。

世間有價的寶物,可值得上性命?而性命又可值得上節操德行?若能確立人生的價值,守身如玉,所獲福德利益,何只世間財物無以比擬,又何止於此時現世呢~

【圖說】「不貪」的德行,寶玉尚且換不得,更何況其他的小利小害!



【前期連結】不結難解之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