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實與梁上君子
●回風


在東漢,有位頗具聲望的大儒,名叫陳實,德行清高,仁信篤誠,使民不欺,曾擔任過太丘縣令。與鍾皓、荀淑、韓韶,被譽為潁川四長,德冠當時。

為官退隱

陳實為官清正廉明,百姓安居樂業,鄰近縣城的居民嚮往他的名聲,多遷徙移居到他管轄的區域。然而,當時政治多變,陳實受到「黨錮之禍」的牽連。為避免更多人遇難,陳實自請入獄,承擔責任。等到特赦出獄,陳實已經七十歲了,退隱居住在紫荊山下的張史保村。朝廷官位一旦有空缺,就有多位大臣聯名舉薦,陳實總是婉言謝絕。

無論身為官員或平民,陳實都為人稱道,在家更是用心地教育子孫,尤其注重人格的培養,常藉由機會教育,讓他們深入了解道理、明白為人處世的態度。所以他六個孩子都很優秀賢德,尤其長子陳紀和四子陳諶,和陳實合稱為「三君」,成為典範。

陳實為人正直,能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,成為鄉民的表率,所以人們遇到紛爭時,每每都來請他評理論斷、主持公道。陳實會利用鮮明的譬喻,來彰顯事件的是非曲直,讓當事人能夠理解、接受,而無有怨言,往往都能化干戈為玉帛。

鄉里間還流傳著一句話:「寧可接受刑法的制裁,也不要被陳實評價啊!」可見鄉人對陳實的景仰尊重,寧願受到一時的處罰,也不願意在陳實的評論中留下負面的形象。

梁上君子

東漢末年時局不好,動盪不安,再加上天災人禍,很多人都困乏貧窮,小偷也漸漸多了起來。

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,一名小偷有眼不識泰山,跑到陳實家踩盤子,想看看有沒有甚麼值錢的東西。他躡手躡腳地摸索著牆緣,時不時地側耳傾聽屋內的動靜,輕輕推開窗戶,翻身進入屋內,準備伺機下手。

房內,陳實在暗中聽到了動靜,知道大概是怎麼一回事,便起身拿起燭臺走了出來。小偷眼角閃過晃動的燭火光影,驚覺有人,連忙手腳並用地攀著廳柱爬上房梁,大氣不敢喘一口。

只見陳實把他的孩子、孫子都喚了過來,機會教育。陳實端坐在廳中,鄭重的告誡子孫:

「我們身為人,不能不時時自我期許、勉勵。那些不善良的人,本性未必就是不好的,只不過沒有嚴格地要求自我,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;惡習不斷地熏陶、累積,逐漸養成負面的性格,才淪落到這種地步啊!」

陳實說完便點破緣由:「房梁上的那位先生就是這樣的例子。」陳實的兒孫恍然大悟,並深自警惕。

德義感化

小偷大吃一驚,這才知道早已被識破,而陳實苦口婆心暗中規勸,沒有當著他的面來指責,更是令小偷又是感動又是慚愧。小偷也不再躲避,自己從房梁上跳下來,伏在地上磕頭認罪。陳實凝視著他說:「看你的樣子,並非作惡已久的人。應該努力自我要求、克服惡習,返回正道,恢復善良的本性。」

小偷趴在地上,羞愧的汗水一滴一滴落下。其實他本來也不想做偷盜這種事情,但是這個年頭真的不好,才會走上這條歪路。第一次偷竊還心有餘悸,感到不安,殊不知食髓知味,偷性越來越強,逐漸忘了正當的謀生及正確的知見。要不是陳實的開導,點醒了尚存的良心,即使坐了牢也不知道能不能改過來呢!

陳實見小偷如此,把他拉起來,感嘆道:「我想你會這麼做,也是因為實在太過窮困了吧!」於是命人拿了兩匹絹綢,遞給他說:「希望你回去自我反省,改過向善,不要再犯了。」小偷顫抖著雙手捧著潔淨的綢絹,深自期許自己能潔淨自身,不再被惡習汙染。

陳實以德義感化「梁上君子」的事情,很快地流傳開來。不良的行為,是由於環境、習慣逐漸形成的,必須時時自我警惕、防微杜漸。藉由有德者真誠的引導,可讓人轉惡遷善、導歸正途。百姓有感於陳實所說的道理及德性的力量,不必藉由刑罰,那城市之後就再也沒有偷盜的事情發生了。

(改編自《後漢書.陳實傳》)
【圖說】陳實被譽為潁川四長之一,德冠當時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一念善心轉一生命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