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翻注:「來,欲之初。荼荼,舒遲也。見險,故來荼荼。否乾為金,坤為輿。之應歷險,故困于金輿。易位得正,故吝有終矣。」
李氏纂疏:「自外曰來,(自外卦來內卦。)四與初應,故來欲之初。禮(禮記)玉藻:荼前詘後,鄭(玄)注:荼,讀如舒遲之舒。故云:荼荼,舒遲也。初體坎為險,離目為見,(互體離。)見險,故來舒遲也。否有乾坤,乾為金,坤為輿,故有金輿之象。四往應初,歷乎坎險。故曰困于金輿。失位宜吝,易位得正(四與初易位)。故有終矣。」
象傳曰:「來荼荼,志在下也。雖不當位,有與也。」
「來荼荼,志在下也。」
王弼注:「下謂初。」
李氏纂疏:「坎心為志,初在坎下,故曰:志在下也。」
「雖不當位,有與也。」
崔憬注:「位雖不當,故吝也。有與于援,故有終也。」
李氏纂疏:「初四失位不當,故吝。易位得正,陰陽有與,上下相援,故有終也。」
「劓刖,困于赤紱。」
虞翻注:「割鼻曰劓,斷足曰刖。四動時,震為足,艮為鼻。離為兵,兌為刑。故劓刖也。赤紱謂二。否乾為朱,故赤。坤為紱。二未變應五,故困于赤紱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說文「劓,刖鼻也。刖,斷足也。」是故虞注:「割鼻曰劓,斷足曰刖。」九四不正,當動正。九四正,則六三為互體震。震為足,九五互體艮,艮為鼻。體互離(九四未動),離為兵。困卦上體兌,以卦氣說,兌是西方卦,西方屬秋,有肅殺之象,又以說卦傳說,兌為毀折,有割斷象,故為刑。劓刖,刑之小者。九五于困之時,未得二應,止可行其小刑,故虞注曰「劓刖也。」五應在二,而九二不正,故虞注云「赤紱謂二」也。否乾為大赤,故為赤。九家易說卦傳「坤為帛。」故為紱。二失位,未能變正應五,故「困于赤紱也。」
「乃徐有說。」
虞翻注:「兌為說,坤為徐,二動應己,故乃徐有說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困卦上體兌,說卦傳「兌為說」(說即是悅),故虞注云「兌為說。」九二失正,動變應五,故「乃徐有說也。」此即彖傳所謂「貞大人吉也。」
「利用祭祀。」
崔憬注:「劓刖,刑之小者也。于困之時,不崇柔德,以剛遇剛,雖行其小刑,而失其大柄,故言劓刖也。赤紱,天子祭服之飾,所以稱困者,被奪其政,唯得祭祀,若春秋傳曰:政由甯氏,祭則寡人。故曰:困于赤紱。居中以直,在困思通,初雖蹔窮,終則必喜,故曰乃徐有說。所以險而能說,窮而能通者,在困于赤紱乎,故曰利用祭祀也。」
案:「五應在二,二互體離,離為文明赤紱之象也。」
依李氏疏解釋。
崔注○古時五種刑,劓刖比較輕,故云:「劓刖,刑之小者也。」在九五大位之人,于困之時,應當崇尚柔德,乃九五剛爻,乘九四,應九二,皆剛,所以注云「以剛遇剛。」是施小刑,而失大柄,故言「劓刖」也。赤紱,是天子祭服之飾。其稱困者,以其政權被九二、九四失正之剛所奪,故九五唯得主祭祀而已。「政由甯氏,祭則寡人。」此是襄公二十六年左傳文。事與爻合,故崔注引之以明「困于赤紱」之義。左傳此文是衛獻公命使與衛甯喜之言,其事甚繁。此處只引用兩句文而已。九五居中得位,行以正直,在困之時,而思九二變正應己,必得亨通之道,初窮終喜,是困極必通:「乃徐有說」也。以困卦上下體而言,處坎險而獲兌說,當困窮而得亨通,故曰「困于赤紱。」赤紱,祭服。故曰「利用祭祀也。」
案○李氏鼎祚案語:五與二應,二互三四為離,說卦傳離為南方卦,是文明之象,離為火,火色赤,故曰「赤紱」。
案○李氏道平案語:「二五有剛中之德,明雖困于人事,幽可信于鬼神,故言享祀」「祭祀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