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為齋飯來
──徹悟大師〈款待白詞〉
●雨華


接待但應盡禮,只者點敬心不減,勝滿甑香飯別炊。

多年前,一行人參訪江西廬山的東林寺。一踏入寺,門前是虎溪,旁有蓮花池,寺前有參天的古木,抬頭望見的是鬱鬱蔥蔥的香爐峰。

因為正要過堂用午齋,便與師父們一起用膳。依寺中規矩,大家小心謹慎地隨師父之後進入,安安靜靜步伐輕盈,深怕打擾用齋的靜謐。缽裡盛滿平時所食齋飯,簡單而樸實。我們臺灣導遊,深怕太過簡樸,正要拿出準備的食物加菜時,被師父制止。原來清修之處,招待過往的賓客,一如往常,沒有特別。

之後,一行人隨喜於白蓮社念佛,坐在古剎中,想著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,曾在此與一百二十三位蓮友,結社共修念佛,心中莫名感動,更加珍惜此因緣。如今道風依舊,除了精進佛七,還有四十九天日夜念佛,有人日課十萬聲佛號,其信願之堅定,令人敬佩。

叢林道場,僧眾以修行為務,每日飲食無有求飽,能長養色身不衰即足矣。如有貴客蒞臨參訪,當如何款待?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徹悟大師在《徹悟大師遺集》,有一篇〈款待白詞〉說:「米不蓄一粒,菜不蓄一莖。一任往來者,吃得飽膨脝。吾斯未能,實有深愧。」米不儲存一粒,菜不儲存一莖,任憑往來賓客吃得肚子飽飽的,我沒辦法做到,實在深感愧疚。

徹悟大師說,自從住紅螺山資福寺十餘年來,擔柴運水,日日勞作,門庭卻日漸凋零。以前只覺法道難以流通,今日連「食輪」也轉得不順。因此在大廳東西側牆上,寫下〈款待白詞〉與大眾共勉:

雖說僧眾的「缽盂無底」,很難計量。縱使能感諸天雨花,又何嘗能常常飛舞空中?假使拖著布袋,逢人裝憨求布施,固覺可恥。即便鳴鐘開門,請大眾散去,更覺心中不安。反覆思量,沒有長遠良策,只有這樣的事可以變通。既然煮沙難以止飢,而畫餅豈能供客人享用?
此後,凡是高僧尊客,或施主僧侶來此,或偶然經過的隨喜賓客,或者專門光顧降臨的尊客。到寺中,原不是為了一頓齋飯,我們接待時應盡禮數,只要誠敬之心不減,勝過盛滿的香飯、精製的佳餚。
大眾務必一同遵守,從今日約定,不以來訪的人身分不同,或簡樸或豐盛招待,都請隨大眾同甘共苦。實在是想減少攀緣,不敢怠慢客人。希望大家審察寬恕,莫怪空虛簡薄。

慧遠大師的東林寺,徹悟祖師的紅螺山道場,一直是淨土宗念佛人依歸之處。除了老實念佛,精進佛七不斷之外,對於來往賓客的招待,也以簡樸誠懇為原則。雖說「食輪不動,法輪不轉」,但為了專心念佛,省卻外緣,而以誠心待客,確實勝過香飯佳餚。一千多年來,祖師道風如此,才能使淨業成就,道場悠長。


【圖說】高僧尊客,不是為齋飯而來,只要誠敬接待,勝過盛滿的香飯、精製的佳餚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智者以譬喻得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