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世濁而獨清
──斌宗法師訪問記──
●朱鏡宙


我在寫這篇短短的文字之前,要先略說我與斌宗法師的一段因緣。民國三十八年夏,我來臺灣,因老友李子寬居士介紹,借住觀音山凌雲禪寺。此地有崇山峻嶺,茂林修竹;更有流泉急湍,映帶左右。每當朝霞初散,暮靄未收,憑欄遠眺,令人心曠神怡!真不愧為一個神仙都府。寺有藏經,更與我之宿願相符。因此,除了為印經事,偶一涉足臺北外,往往數月不下山。

依止靜權老和尚

山中惟一的伴侶,是榮宗法師。他曾參學過內地叢林十餘年,天童、玉皇、觀宗,及普陀等處,皆有他的蹤跡。為人和靄可親,頗有宿慧。茶餘飯後,我每以臺灣大德相詢,師即以斌宗法師對。同時並說了斌宗法師的許多幼年故事。

「斌宗法師,幼具宿慧,自日人佔據臺灣後,即努力於普及救育。凡屬臺籍兒童,一律均須入日文學校,以遂其日化之私。斌宗法師,時在髫齡,獨不肯去。一個人拿起祖國的四書五經來,一個字一個字的讀著,後來居然給他讀通了。一時不覺有『國破山河在』之感!遂出家為僧,遠渡祖國,依止天臺宗大德靜權老和尚,先後達十餘年。抗戰軍興,始回臺灣。船抵基隆,又被日政府誤為間諜,拘留月餘,經多方營救,始得釋出。曾在獅山新竹等地,講過《地藏經》兩次,講至最後數品時,聽眾每至泣下,其感人之深如是。」這是我要參斌宗法師的一個遠因。

不要將心隨境轉

事不湊巧,我與斌宗法師約晤兩次,而一阻於事,一阻於雨,均未能如約而往,說起來真是抱歉萬分!其後我就不敢再約,復去新竹兩次,適師方有事於獅山茅蓬,悵然而返。直至去年冬間,參與大湖法雲寺大殿落成典禮,歸途過新竹,復訪師法源寺,始得把晤。說來真是不易。

晚餐後,師說:「我定明日起閉關,預定三年,總彼此有緣,如居士明日來,恐又不能相值矣。」繼即開示云:「佛法並沒有什特別新奇奧妙之處,一念與平等相應即是佛;一念與自利利他相應,即是菩薩;一念與十善相應,即生人天;一念與十惡相應,即墮三惡道。學佛之人,如能明白了這些道理,當起一念善時,將它擴充開去;起一念惡時,將它從速制止下去;久而久之,自然而然的善念日長,惡念日消,最後訓練純熟了,所發的皆是善念,無復惡念,自可成為天地間一完人了。」真是簡單明瞭,精闢透澈之至!

最後師復概括地提出,關於用功方法的八個大字來。「我們既然要吃飯穿衣,自然離不開世法,那末,行人應該怎樣去用功呢?」法師接著說:「我們臨事時,應該『對境忘心』;用功時,應該『觀心忘境』;對境忘心,就是要一切行人,應該一切處無心,不要將心隨境轉的意思。觀心忘境,就是囑行人不要將心住境,即是《金剛經》不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的意思。」寥寥八個字,行人得之,真可畢生受用無窮。

以上是吾與斌宗法師一段會晤因緣的經過。雖僅匆匆一宿,卻是值得記述。我自學佛以來,每到一處,總是不惜草鞋錢,訪求大德,參問為學之要。然而像師這樣警策而賅要的啟示,即在內地,也不容易得到,孰謂秦無人呢?

學佛貴在實驗真行

別師之後,又復通過一封信,不敢自秘,借《覺生》一角餘白,將它一併公開於世,以見師慈悲之一斑。

朱居士慧鑑:學佛旨在解除一切煩惱痛苦,了脫生死輪迴,除此無別勝事。願仁者日常以觀心為臨事處境之妙用。念佛為了生脫死之正行。不觀心則易被境擾物牽,於是顛倒妄想,弄得煩惱叢生。而凡夫罔知罔覺。況妄念無主,狀如野燒,制止匪易。故行人:當時時觀照以降伏之。(用離相、無住二種觀法觀之。)能觀心,自然靜明動察,則一念之生,無不了了明明,乃至悖逆橫來,亦能解脫自如。此行人之大受大用,以觀照功成。心若明鏡,對境無迷。故能觀心者,自能擺脫一切煩惱,所謂「心能轉物」,得亦無喜,失亦無憂,盡大地是我逍遙之處。「心被物役」,順則生愛,逆則生瞋,雖毫末,亦被繞擾不休。

不念佛,則不生淨土;淨土不生,則生死不了,輪迴不出,而欲免墮落者,恐非易事。縱一生乃至十生,不失人身,且感得富貴果報,不過人間有漏福耳。於生死一事濟得甚麼?仁者學佛多年,且曾博覽三藏,淨土法門之殊勝,不待拙衲贅語。唯學佛貴在實驗真行,方能獲得真實受用。否則,說食不能濟饑,徒解豈能益行。仁者年近古稀,閱世既深,如幻如夢之浮生,有甚值得留戀?古德云: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時度此身?」嗟乎!無常迅速,生死事大,人命呼吸,朝不保暮,安得不為之早辦歸程耶?願仁者對念佛一門,致意努力焉!順錄《石屋山居詩》一絕,以供賞覽:

茅簷雨過日頭紅,
瞬息陰晴便不同;
況是死生呼吸事,
黃昏難保聽朝鐘!

仁者以為如何?並祝法益!

斌宗四月十日
法師是臺灣真僧寶

我書至此,要附帶著說幾句:有許多人說:「臺灣祇有佛寶、法寶,而無僧寶」。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有個界說。無疑地,臺灣佛教經過日本軍閥五十年不斷的摧殘與改造,已喪失了本來面目,這是事實,任何人不能加以否認。但這應該由日本軍閥來負責。況且抱殘守闕,不甘隨波逐流的,也未始無人,斌宗法師,即是其一。

因此,我更覺得有發表這篇短文的必要。但而,未曾事先徵求法師同意,終覺得非常抱歉!而我呢,年逾六十,髮蒼蒼而齒搖搖,猶在文字中討活計,辜負期望,更不勝其慚悚耳。

(錄自《詠莪堂文錄》)
【圖說-左】日據時代,斌宗法師,出家為僧,遠渡大陸,親近天臺靜權法師。
【圖說-右】朱鏡宙,字鐸民,早年投身革命,曾掌管多省財政。皈依虛雲老和尚,博通典籍,淹貫儒釋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懷西居士周夢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