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重視道德的學習.上
─接受日本麗澤大學榮位致辭─
●孔德成


廣池幹堂校長、諸位女士、諸位先生:

今為貴道德科學研究所創立七十五周年傳統紀念日,同時也是貴麗澤大學更有偉大的進展:已擁有兩個研究所(四個專攻)、兩個學院(七個學系)、一個別科日語研修課程等,已為完整的教育體系。可說是在廣池幹堂理事長的領導,與所中、校中各位努力之下,得到豐碩的成果,而達到廣池千九郎博士的遺志。德成謹以七十年及四代交誼的關係,敬致十二萬分的欣慶之忱。

在今天的慶祝場合,更承貴校授予榮譽學位,實不敢當。既已決定,祇有在慚愧的心情之下,接受這項榮譽,并致十二萬分的謝意。並藉這個機會,略就孔子對於道德與知識學習方面的重視,謹述淺知,就教于各位:

以仁含括道德

在孔子的思想中,是非常注意「道德」的。這也是他接受了傳統,如周代之所以建國,是周文王之有德,如《詩.大明篇》:「其德不回,以受方國。」〈周頌.維天之命〉:「文王之德之純。」《毛公鼎銘》:「丕顯文武,皇天(弘)厭氒(厥)德,配我有周,厭(膺)受大命。(有天下之命)」等,是也。孔子把道德之總稱,以「仁」括之:「仁」字在《論語》一部書中,共出現一百零五次。

然而「仁」的觀念,并非始於孔子,在中國先秦典籍中,如《書.金滕篇》:「予仁若考」,按「考」即「孝」字,是周初已有「仁」的觀念。

又如《詩.鄭風.叔于田》:「洵美且仁」,〈齊風.盧令〉:「其人美且仁。」毛《傳》:「仁,愛也。」

《論語.堯曰篇》:「雖有周親,不如仁人。」《墨子.兼愛》,引作「傳曰」。閻若璩《尚書今古文疏證》:以為「《尚書》逸文」。

《國語.周語下》:「仁,文之愛也。」〈周語〉中:「仁,所以保民也。」〈晉語〉一:「為仁者,親愛之謂仁。」又:「為國者,利國之謂仁。」〈晉語〉三:「殺無道而就有道,仁也。」〈楚語〉上:「明慈愛以導之仁。」

《左傳.僖公九年傳》:「宋公疾,太子兹父固請曰:『目夷,長且仁,君其立之。』公命子魚,子魚辭曰:『能以國讓,仁孰大焉?臣不及也。』」又三十三年《傳》:「臼季曰:『臣聞之,出門如賓,承事如祭,仁之則也。』」又成公九年《傳》:「(晉)范文子曰:『楚囚,君子也。言稱先君,不背本也。不背本,仁也。』」又昭公二十年《傳》:「無極曰:『(伍)奢之子材,若在吳,必憂楚國,曷以免其父召之?彼仁必來。』」

綜合以上所引述的先秦文獻,早在孔子以前,人們已有了關于「仁」的觀念了。其內容包括:「孝」、「親愛」、「慈愛」、「保民」、「利國」、「禮讓」、「恭敬」、「不背本」等意義。《逸周書》也嘗見「仁」字(大約有廿五次左右),大致與以上引述的先秦文獻相同。而這些意義,也都見於《論語》中,孔子對於「仁」的說法,只不過孔子把「仁」的範圜更加擴充,并賦予新的、更具體的命意。

仁是人類的行為標準

在孔子的見解,「仁」不只是諸德之一種,并且是人類行為標準總名。見于《論語》者:

〈里仁篇〉:「里仁為美,擇不處仁,焉得知(智)。」「不仁者,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,仁者安仁,知(智)者利仁。」「子曰:『唯仁者,能好人,能惡人。』」「子曰:『苟志於仁矣,無惡也。』」「子曰:『富與貴,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人之所惡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。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』」「子曰:『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好仁者,無以尚之;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!蓋有之矣;我未之見也。』」「子曰:『人之過也,各於其黨。觀過,斯知仁矣。』」

〈公冶長篇〉:「未知(智),焉得仁。」

〈雍也篇〉: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矣。」

〈顏淵篇〉:「樊遲問仁,子曰:『愛人。』」「顏淵問仁,子曰:『克己復禮為仁。一日克己復禮,天下歸仁焉。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』顏淵曰:『請問其目。』子曰:『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』……」

〈里仁篇〉:「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!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!」「仲弓問仁,子曰:『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』」

〈衛靈公篇〉:「子貢問曰:『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』子曰:『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』」

〈子路篇〉:「剛毅木訥,近仁。」「仁者,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」

〈八佾篇〉:「臣事君以忠。」按事君亦是「與人」之一端。

〈憲問篇〉:「仁者,必有勇。」

〈陽貨篇〉:「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能行五者於天下,為仁矣。」宰我欲不行三年之喪(父、母之喪),孔子批評他對父母無哀思,是無愛情;無愛情,則為不孝,而說他:「予之不仁也。」

〈子張篇〉:「子夏曰:『博學而篤志,切問而思,仁在其中矣。』」此雖子夏語,似合孔子之仁說。

以孔子仁說,由今所引各節,故似得孔子意。

〈憲問篇〉:「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賜,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!」以管仲有安定天下,扶持華夏好的文化于不墜,而孔子稱其「如其仁!如其仁!」

《左傳》襄公三十一年:「鄭人游于鄉校,以論執政。然明謂子產曰:『毀鄉校何如?』以其評議政府。子產曰:『何為?夫人,朝夕退而游焉,以議執政之善否。其所善者,吾則行之,其所惡者,吾則改之。是吾師也,若之何毀之?』仲尼聞是語也,曰:『以是觀之,人謂子產不仁,吾不信也。』」又文公二年《傳》,載孔子以(魯)臧文仲不能用賢人,加稅歛,以妾售織蒲與民爭利,而謂其不仁。

此外,孔子又甚稱直之行為,〈雍也篇〉:「人之生也直」。直者,內無自欺之心,外無欺人之行,所以孔子贊美史魚,「邦有道如矢,邦無道如矢」(仝上篇)。

(待續)
    
【圖說】麗澤大學,以全身智慧的教育為基礎,培養仁愛的精神,在此基礎上發展現代科學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何莫學夫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