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二三〇):子罕篇.第廿二章
●子圓


  子罕第九

子曰:「苗而不秀者,有矣夫!秀而不實者,有矣夫!」

孔子說:「播種後,能長出秧苗,卻不開花結穗的,是有的啊!開花結穗了,卻不能結成果實,也是有的啊!」

本章孔子舉出穀物的生長,勉勵學習不可中途停止,一定要學有所成。不必特別針對痛惜顏子早夭而言。

「苗而不秀者,有矣夫」,「苗」,植物剛生長但尚未開花。「秀」,植物已經吐穗開花了。「矣」、「夫」,都是語尾助詞。「苗而不秀」比喻已經進入學習,但學問尚未立住腳跟。

「秀而不實者,有矣夫」,「實」,結成飽滿的穀物果實。「秀而不實」則指學習已能扎住根本,看似花開繁茂,卻還未結出果實。

《三字經》云:「蘇老泉,二十七,始發憤,讀書籍。」宋朝蘇洵是唐 宋八大家之一,號「老泉」。少年遊蕩不喜歡讀書,二十七歲才自我警覺,發憤讀書。讀了一年多,感覺自己勝出同學許多,就意氣風發,赴京考取功名,參加了「進士」及「茂才異等」兩科,卻接連落榜。落寞的回到故鄉四川 眉州後,就取出先前所寫幾百篇文稿,靜心細讀。此時,才發覺自己的學問不足,學習豈可停滯在目前的狀況?於是焚毀所有文稿,閉門謝客,重新讀誦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、韓愈文章,及五經、諸子百家。

蘇洵重新用功,對古人文章的內容感到茫然,對遣辭用句及結構感到驚訝。持續久久精讀,漸漸豁然開朗,更加認同古人的行文本應如此,但還不敢提筆撰文。再不斷深入探究讀誦,胸中充滿了想說的話,此時一提筆就文思泉湧,很輕鬆的完成文稿。

蘇洵如此用功了七、八年,也四處尋師訪友,切磋學問,行萬里路印證所學。

等到兩個兒子蘇軾、蘇轍讀書有成,就帶著他們一同進京赴考。蘇洵將所作文章二十二篇,上呈名重一時的翰林學士歐陽修,歐陽修讚嘆他的文章如同西漢的大學者賈誼及劉向。此事一傳開,當時的士大夫爭相傳誦蘇洵的文章,時至今日,仍令人讚賞不已!

當蘇老泉落榜後,能深切自省,離「秀而實」尚遠遠不及,經潛心苦讀後,終於有成,這是我們的榜樣。

學習本章,策勵自己成為真正務實的君子,做任何事要堅持到底。

【圖說】看似花開繁茂,卻還未結出果實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