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七
●雪窗研學小組

【經文】
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,周匝圍繞,是故彼國,名為極樂。
【要解】
此等莊嚴同居淨土,是增上善業所感,亦圓五品觀所感,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。方便淨土,是即空觀智所感,亦相似三觀所感,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。
問:凡聖同居淨土之因緣,這邊提到增上善業所感,請問有無其他因緣?
答:成就一個結果必須具備因緣。四緣中第一親因緣,好像種樹要種子,種子就是親因。攀緣的對象是所緣緣。有能攀緣的親因,及所攀緣的對象,還有不間斷的,就好像種樹要不間斷的澆水、培養,此為無間緣。增上緣非前三緣,是其他一切有助於結成果實的緣。
  《便蒙鈔》云:「以念念即佛,乃我成佛之親因緣、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也。但言增上者,以增上緣總攝前三緣也。」增上善業,是由增上緣來總括前面三緣,為何如此?因為這些因緣,雖然不就是等於增上緣,卻都有增上的力用。
  以念佛為例:
 ○親因緣:
「念佛的心」是往生成佛主要的因,能念的心是親因。
 ○所緣緣:
攀緣的對象是「佛號」,阿彌陀佛的佛號是我們的所緣緣。
 ○無間緣:
念佛念到「淨念相繼」,綿綿密密沒有間斷,是無間緣。
 ○增上緣:
能緣、所緣能夠綿綿密密無間斷,整合起來就是增上緣。
  所以經典裡說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。四緣加起來就是善根福德,就是正助雙修,這四緣都必須具足。
  以此反省,假如念佛功課沒有日日相繼,或是佛號這個所緣緣沒有念得清楚,這樣能夠成就增上善業嗎?如果不能成就增上善業,能夠感生同居淨土嗎?
問:淨土法門以「信願行」感生同居淨土,蕅益大師則說「增上善業」所感。「信願行」要如何與「四緣」會通?
答:我們憑的是「信願行」的善業,感得此等莊嚴同居淨土。
  「因」是「造作」,不斷起念頭,不斷造作。中國文化講得很好,「志者,心之所之」,心心念念相信。所以一定要有念佛的因,沒有念佛的志願,不會念佛。
  「願」,淨土法門的願,是厭娑婆、欣極樂。是什麼力量支撐念佛?是「願力」,願力強的人,念佛會積極;願力不強的人,念佛就消極。願力佔有很重要的分量,否則念多少算多少,不念也沒關係。
  念佛是八識中的第六識在念佛,心王一起來,一定會有心所陪伴。心所有五十一個,有善心所及煩惱心所。念佛攀緣的對象是佛號或是極樂世界的境界等等,這時相隨而生的心所是「信」心所。相信念佛可以往生,相信佛號的功德,相信極樂世界是最極清淨莊嚴。
  但有些人念佛,未必有信,邊念邊質疑念佛的效果,他有「疑」心所。
  願也是心所,雖然不屬於五十一個心所,但是與「欲、慧、精進」這些心所都有相關。所以在我們起第六意識念佛的時候,如果有欲望,有智慧,有精進,這時候念佛是有願力的。如果念佛時,少了「欲、慧、精進」的心所,那就沒有發願。
  所以當我們的心緣佛號,信心所與願心所相應,那就有信願。若信願念念相續,這時信願行相續,無間緣就具足了。
  有些人「念佛」沒有信願,只是把念佛當作參禪、持咒一樣的功夫,那不叫增上善業,不能感生同居淨土。
問:念佛要具足信願,又要求一心不亂,會不會影響一心不亂?
答:念佛前為什麼要誦《阿彌陀經》,或念〈讚佛偈〉?目的是給我們起信、發願,祖師這樣的設計是有他的用意的。等到念佛時,就純粹念佛,專心聽佛號。
  很多祖師大德都有探討這個問題。就像是我們平常生活上,自然而然會做的事情,不用特別作意,但是已含在其中。譬如吃飯前,準備飯菜,吃的時候就有菜有飯,但是不必分別菜和飯。若平常沒有發願──在生活中不厭離娑婆,不欣求極樂,就像吃飯前沒有準備菜,光吃飯。
  信願念佛,信願是自然而然含在其中,這種念佛,就是信願念佛。
問:信願行三資糧,行──每日念佛有一定的時間、數量,「行資糧」有明顯的儲蓄增長。那「信資糧」、「願資糧」,如何與日俱增?
答:信資糧和願資糧,是往生最大的資本。信願行三者,都離不開心念,不過相較起來,信與願全是心念,不若行(念佛)有具體的方法與進程可呈現。故蕅祖云:「非持名妙行,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」,想要信與願資糧增長,還須「持名」念佛多用功,唯有落實在念佛上精勤用功,才能證明有真信心,有真願力。
(待續)
【圖說-左】能緣、所緣能夠綿綿密密無間斷,整合起來就是增上緣。
【圖說-右】若平常沒有發願──在生活中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就像吃飯前沒有準備菜,光吃飯。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