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任情喜怒
●雨華

社會的動亂,往往來自人們心中的暴戾之氣,也就是瞋心太重的關係。小至家庭,一怒而弒父弒母者,時有耳聞。朋友之間的和諧,也在一氣之下,老死不相往來。夫妻的離異,多是吵鬧不休,而不能白頭偕老。大至國家,因為政黨之爭互相攻訐,國家動盪不安。最嚴重的莫過各國之間,利益衝突,國家領袖一怒之下,硝煙四起,百姓顛沛流離。所以古德說:「一念瞋心起,火燒功德林。」一生氣,再美好的善因緣、幸福感,瞬間化為雲煙。

清朝順治皇帝,篤信佛教,但龍顏易犯,時常鞭打左右侍奉的人。有一次,道忞禪師趁著順治詢問佛法的機緣,方便開導說:「參禪學道的人,對於順境逆境,要徹底放下煩惱,不可以讓喜怒哀樂任意流洩。梁武帝時的傅大士曾說:『心性雖空,貪瞋體實。』心性雖然空寂,但貪瞋的本質是實有的。也就是普賢菩薩說的:『我未見一法,有大過患如瞋者。』(注)我未曾見過有任何一事,禍患大過於瞋恨。所以一念瞋心生起時,百萬種煩惱頓時打開。」

順治說:「我遇到境界因緣來時,多不能覺察。明白道理之後,如結冰消融,不會再記懷那件事了。」

道忞禪師說:「忞素知皇上長空皓月,不遷不貳。但我皇喜怒與別箇不同。恆言有之:天子一怒,伏尸萬里。待過後不記,早已遲了。」道忞一向知道,皇上如長空的朗朗明月,不會遷怒他人,不會重複犯錯。但是皇上與別人不同。經常聽人說:天子一怒,萬里橫屍。等事情過後不記懷,早就為時已晚。

順治點頭說:「朕知道了。」

後來,宮裡太監李國柱,告訴道忞禪師:「如今的萬歲爺,非但不打人,即使是罵人也很少見。皇上還極力稱讚老和尚的胸懷平等坦蕩,也最慈祥平易近人。」

若每個國家領導者,能像順治皇帝一樣,聞過能改,不再隨便發脾氣,就是百姓之福、國家之幸。一般人要常常反省自己,是否一怒而犯下不可彌補的過錯?領導者,更要審慎,是否一怒之下,令國民家破人亡?所以孔子盛讚顏淵:「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顏淵,一覺瞋怒,絕不延續到第二念;一發現無心的過失,絕不重犯,已具備「賢者」的德性了。

所以要不起瞋心,必得「常思己過,慈悲為懷。」那麼小至家庭個人,大至國家世界,才能祥和太平。

〔注〕晉譯《華嚴經.普賢菩薩行品》:佛子!若菩薩摩訶薩,起一瞋恚心者,一切惡中,無過此惡。何以故?佛子!菩薩摩訶薩起瞋恚心,則受百千障礙法門。
【圖說】參禪學道的人,對於順境逆境,要徹底放下煩惱,不可以讓喜怒哀樂任意流洩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舉世濁而獨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