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重視道德的學習.下
─接受日本麗澤大學榮位致辭─
●孔德成
因學而重視道德

孔子之重視道德,但人之所以知道德之為道德者,在乎「知」也。知之來源,則在乎「學」。所以孔子既重知,故對「學」之一字,特別注意:

「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,無益。不如學也。」(《論語.衛靈公篇》)「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」(〈述而篇〉)「若聖與仁,則吾豈敢。抑為之不厭,誨人不倦,則可謂云爾已矣。」(〈述而篇〉)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,擇其善者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(〈述而篇〉)「子在齊聞《韶》,三月不知肉味。曰:『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。』」(〈述而篇〉)

其治學的態度: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(〈為政篇〉)「夏禮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徵也。殷禮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徵也。文獻不足故也;足,則吾能徵之矣。」(〈八佾篇〉)在今天來說,這是多麼合乎科學的治學的精神。

好學有教無類

因為他重視「知」對人類之重要,不但自己努力奮發為學,更進一步推廣教育普及於整個社會,是使中國一般平民都能受到教育的開創者。

「有教無類。」(〈衛靈公篇〉)他開館授徒:「弟子蓋三千焉。身通六藝者,七十有二人。」(《史記.孔子世家》)

他以四項為教育分類:「子以四教,文、行、忠、信。」(〈述而篇〉)并劃為四科:「德行:顏淵、閔子騫、冉伯牛、仲弓。言語:宰我、子貢。政事:冉有、季路。文學:子游、子夏。」(〈先進篇〉)

他的教材,採自傳統典籍:

子所雅言,《詩》、《書》、執禮,皆雅言也。(〈述而篇〉)

興于詩,立于禮,成于樂。(〈泰伯篇〉)

博學於文,約之以禮。(〈顏淵篇〉,義又見〈子罕篇〉)

不學禮,無以立。(〈季氏篇〉)

吾自衛反魯,然後樂正,雅、頌各得其所。(〈子罕篇〉)

言《詩》,則曰:「《詩》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邇之事父,遠之事君,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。」(〈陽貨篇〉)

他更注意所授的教材基本精神,如「禮」、「樂」。他說:「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,鐘鼓云乎哉?」(〈陽貨篇〉)此言禮不只是「揖讓進退」動作,「樂」不只是撞鐘擊鼓。而禮之重要在于:人的生活的規範,政治典章,社會的秩序。如他告訴顏淵仁道的道理時說:「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」(〈顏淵篇〉)此個人生活之規範也。如「齊之以禮。」(〈為政篇〉)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(〈顏淵篇〉)等,此言社會及政治方面者也。

他的教學是「循循善誘」(〈子罕篇〉)、「誨人不倦」(〈述而篇〉),并且是「因材施教」。茲舉二例,如:

子路問:「聞斯行諸?」子曰:「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聞斯行之?」

冉有問:「聞斯行諸?」子曰:「聞斯行之。」

公西華曰:「由也問:聞斯行諸?子曰:有父兄在。求也問:聞斯行諸?子曰:聞斯行之!赤也惑,敢問。」

子曰:「求也退,故進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」(〈先進篇〉)

又如樊遲問仁,子曰:「愛人。」(〈顏淵篇〉)顏淵問仁,子曰:「克己復禮。」(仝上篇)

孟懿子問孝,對曰:「無違。」(〈為政篇〉)子夏問孝,子曰:「色難。」(仝上篇)

蓋知其所問之目的不同,或在這方面有所缺陷,故針對之而發。故所答亦各異也。

要學生自憤自發

他也注意學生的自憤自發: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。舉一隅,不以三隅反,則不復也。」(〈述而篇〉)

可是孔子更注重學生的思想自由,如宰我欲縮短三年之喪(父、母之喪),這與孔子主張,是違背的。但孔子不但沒有予以申飭,并說:「汝安,則為之。」可見有人對他的主張,有不同時,并不強人從己,而重視對方意見,是重視自由的。又如他說:「攻乎異端,斯害也矣。」(〈為政篇〉)此言:若攻擊和自己主張不同的學說,這是有害的。可見他兼容并蓄的精神。所以孔子說:「鳥獸不可與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?天下有道,丘不與易也。」(〈微子篇〉)

孔子并贊成與學生共同生活的樂趣,所以曾皙說:「暮春三月,春服既成,冠者五、六人,童子六、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」孔子說:「吾與點也。」(〈先進篇〉)

學習須有知有行

孔子教育上雖重德育,尤其「行」的方面(見上引〈述而篇〉、〈先進篇〉),篤履實踐(見上引各德在行之實踐方面)。同時注重「知」(智)育,〈陽貨篇〉上記載著:

「子曰:『由也,女聞六言六蔽矣乎?』對曰:『未也。』『居!吾語女。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。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蕩。好信不好學,其蔽也賊。好直不好學,其蔽也絞。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亂。好剛不好學,其蔽也狂。』」仁、知、信、直、勇、剛,雖為美德,然不學不知其真諦─「弗學,不知其善」(《禮記.學記》),而有所偏。欲對一件事情能有真知,唯在學耳。可見孔子之重視「知」也。孔子之所謂「文」(見上引),即「道德」而外,所有之知識。

可見孔子以「智育」與「德育」并重。孔子之所謂「仁」者(見上引)(《孟子.梁惠王篇下》說:「仁者,人也。」即基於人,而說作人之道,似合孔子「仁」義),即人之為人的道理。德、智當包括在內了 。

(摘自《孔德成老師講演稿集》)
(全文完)
    
【圖說】有人對孔子的主張,有不同想法時,孔子並不強人從己,而重視對方的意見。


【前期連結】.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