❦ 心鏡書磨:
♫文章朗讀
默讀與讀誦
●養光

學古文者,必要放聲疾讀,祇久之,自悟。(清代.姚鼐)

白話文盛行後,「默讀」成了閱讀的習慣,人們多視背誦、朗讀為畏途。背誦,在古代叫做童子功。許多人在幼年、少年時期,或請先生當家教,或在私塾中念書,都要背誦四書五經、《唐詩三百首》等經典之作。

背誦保持記憶力

一篇辭藻華麗、思想深刻的文章,若只默讀而不背誦,如何品嘗個中味道?一篇充滿奇幻詭譎、思維跳躍的文章,若不背誦,如何能體會其中廣度?背誦,對於學習語言,提高文學素養、瞭解古代文化,大有益處。所以學習文言文,必須多讀、多背誦,背誦是融匯貫通的方法之一。要精通文言文,必經過一番背誦功夫,方可漸入佳境。

現在的人誤以為,有了網路Google、百度等搜尋引擎,還有什麼資料查不到的,何須費神讀誦?或誤解以為背誦是小孩子才該有的學習,成人不再需要讀誦經典,此言大謬。不知背誦是保持記憶力,充實生命力的重要方式。

照字朗讀省心力

然而一段經文,一篇美文,要硬生生的背誦起來,有誰不起反感?與其強調背誦,不如依文「朗讀」,而後自然成誦,既省心又省力。

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,在〈與陳碩士書〉云:「大抵學古文者,必要放聲疾讀,祇久之,自悟。若但能默看,即終身作外行也。」學習古文,必得大聲朗讀。久而久之,自然領悟文中的脈絡及義理。若只是默看,則終身都是外行人。

元代的胡祇遹先生,早先年讀《楚辭》,常常還沒讀完一篇就打瞌睡。後來,忽然領悟了,他說:「今歲方悟,若讀《楚辭》,當句句緩讀,求言外意。如問病人、弔孝子,恤其情而哀其苦,庶幾得原文言意。」讀《楚辭》,當句句緩讀,以求言外意,如慰問病人,弔唁喪親的孝子,應體恤他愁苦的心情,悲憫他失怙的哀傷,如此大概就能掌握原文立言的本意了。

取精華熟讀成誦

讀是一種基本功,如同舞蹈家的壓腿、聲樂家的練嗓子,或武術家的站樁等等。有志於弘揚儒家文化的人,每天也要練習基本功──讀背經典,日久自成功夫。而讀誦是最精致的學習,必須精心挑選應讀誦的書籍。今人,忙於各種功課,從事不同行業,難以篇篇熟讀成誦,故宜挑選一、二佳篇,定期讀而成誦。

如杜工部詩有一千四百多首詩,清代浦起龍在《讀杜提綱》即建議:「杜詩合把做古書讀。小年子弟揀取百篇,令熟復,性情自然誠愨,氣志自然敦厚,胸襟自然闊綽,精神自然鼓舞。讀杜詩不顓是學作詩。」為少年子弟,選一百首杜詩,引導他熟讀復習,子弟的性情不知不覺變得誠懇,志氣也變得敦厚,胸懷開闊,精神受到鼓舞。

孔子說:「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」學生多以學習新知為本業,甚少溫故復習,難以前後貫通。然為人師者,除了「日知其所亡」,尤應「月無忘其所能」,將舊學定期復習,假以時日自能「知類通達」,堪為人師。溫故知新,學過的經典文章,透過復習,不斷冒出新意,以復習遍數引發質變,把書讀活了,既能利人,自己也「厥德脩罔覺」。



身事家事世事,
每有進退艱難、不可著手處,
偶記得一句四書,
便立地解脫,沛然行之。
──清朝.謝金鑾《教諭語》
【圖說】學習古文,必朗讀,自然領悟文中的脈絡及義理。若只是默看,則終身都是外行人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曾文正公的治家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