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(二三一)
子罕篇.第廿三章
●涵之

  子罕第九

子曰:「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

孔子說:「不可輕視二十歲以前的年輕人,因為後生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,怎麼知道他將來不如我們呢?如果到了四十、五十歲,他的道德、學問、事業,尚未聽說有什麼成就,也就不讓人敬畏了。」

本章孔子勉勵弟子,不可輕視後生,並提醒弟子應把握青春年少,勤奮學習。

「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」「後生」,二十歲以下為後生。「可畏」,不能小看他,他或許可以比我們好。「焉知」,怎知道。「來者」,後生未來。「今」,指今日的我們。怎麼知道後生未來的成就,不如現在的我們呢?

「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「四十、五十」,到了四、五十歲。「而無聞焉」,沒有聽聞有什麼良好的道德、學問、事業。「斯亦不足畏也已。」這就不足以令人敬畏了。

《三字經》云:「昔仲尼,師項橐,古聖賢,尚勤學。」孔子姓孔,名丘,字仲尼。過去孔子曾在路上遇到七歲的項橐,在互動對談間,不因為項橐年紀小而輕視他,反過來向他學習。自古以來所有的聖賢君子,都崇尚勤學。

當時的人都稱讚孔子是「生而知之」的聖人,但孔子說:「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」許多學問,我並不是天生就知道的,我是喜好古聖先賢的智慧,且勤勉的去求學。

聖人發言謹慎,此章後面加一個限度,若四十、五十歲,此人的道德、學問還沒有成就,人們還不知道他,那就不須敬畏了,因為將來也不會有什麼大發展。

《曲禮》云:「二十而冠,三十而壯,四十強而仕,五十而艾。」一個人四十歲還沒有利益社會,到了五十歲更沒有其他善舉可聞,那麼再做好事的機會便少了。《論語.陽貨》篇,孔子說:「年四十而見惡焉,其終也已。」普通人到了四十歲仍然被人所憎惡,此人已不大能改善了。此是孔子勉勵學者,應當及時進德修業,即使過了四、五十歲,仍需用功勤學。

學習本章,應當不輕視後生青年才俊,並勉勵自己及時努力求學。

【圖說】孔子勉勵弟子,不可輕視後生。應把握青春年少,勤奮學習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