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.十二
●吳希仁講述 ●智光、淨業整理
    
【經文】
譬如有人,一專為憶,一人專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,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。

這是第一個比喻。譬如有兩個人,是普通的朋友,「一專為憶」,一個人專門憶念這位朋友,甲這個人專門憶念乙;「一人專忘」,乙卻是專門忘失甲,不理甲。這樣的兩個人,「如是二人」「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」,這兩句話怎麼講?這兩句話古來講法也好幾種,現在先要懂得句法。

「若逢不逢」,其實就是若逢、若不逢的省筆。「或見非見」,就是或見、或非見的省筆。經過分析以後,就比較清楚一點了。而「若」字呢?若字不當如果講,不當如講,也不當好像講,一解釋成這樣就錯了。

若,是什麼呢?《阿彌陀經》裡頭有「若一日,若二日,若三日……乃至若七日」,這個若字怎麼講?「若」就是「或」,因為後面有或,前面用若,錯開,文字錯開。或者是一天,或者是兩天,或者是七天。有些人根性利,念一天就證到一心不亂,有人或者七天,若者或也。或逢、或不逢,有的逢,有的不逢。

逢的是誰?就好像雪公在作詩一樣,都有對照。「一專為憶」,就是對照著「若逢」,還有「或見」。那一個專憶的人,就能夠逢,就能夠遇到乙,就能夠見到乙,專門在想念他,滿心一意都想要見他,要碰他,總會碰到,總會見到。乙呢?專忘,早已經把他忘掉了,所以是不逢,是不見。說明憶念的效用,不憶不念,當然不逢不見,如果肯憶,誠心肯憶、肯念,就可以見得到。

「二人相憶」,甲乙這兩個人都互相憶念對方;「二憶念深」,兩個人的憶念,是非常的深刻,達到一個程度了。「如是乃至從生至生」,這樣子不但是這一生能逢能見,「乃至」是超略之詞,得補上「這一生」三字才好順著說,甚至於從這一生到第二生,乃至於到第三生。

「同於形影」,形是我們的身形,影是身體的影子,我們說形影不相離,走到哪裡,影子隨著到哪裡,這兩個人就同於形影一樣,不相離。「不相乖異」,乖就乖違,異就是離異,彼此離不開誰,也就是能夠逢,能夠見。

這是第一個比喻。第二個比喻是母子喻。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,兩個人,憶念這麼強。

我們過去唸初中,國文課本裡有選,後漢時代的兩個人,范式和張劭,兩個好朋友。范式是山東人,張劭是河南人,兩個人離得很遠,但是他們因為求學的關係,都到洛陽的太學讀書,後來他們學業成了以後就回家。因為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,范式就跟張劭講,兩年之後某月某日,我會去拜訪你,順便拜訪令堂,看看你的母親。張劭說好,兩個人就分開了。

兩年的時間滿長的,而且山東到河南很遠。到了預定的那一天,張劭就稟告他的媽媽說:我太學裡面的好朋友某某人,我們在兩年前就約定了,他會來我們家拜訪,請媽媽準備豐盛的飲食來招待他。他媽媽說:你兩年前約定,在臨別的時候嘴上這樣講一講,這哪能算數?他真的就會來嗎?張劭說:我這個朋友是個守信諾的人,他一定會來。他媽媽就說,既然如此,我就準備豐盛的飯菜。果然到了那一天,范式來了。

過了幾年,張劭病重了,因為過去傳遞消息不容易,范式也不知道。這時他們兩個人都已當了官,張劭的好友親戚都來探訪,但是最後張劭非常遺憾,我這一生最好的朋友不知道,不能來替我送行,這是我終身的遺憾。就在張劭要發殯的時候,范式前一天就夢到了,夢見張劭病重,然後想見他。他就穿好了送喪的衣服,加鞭快馬的趕到河南來。發殯的時候,所有扛棺木的人都扛不動,大家都想:這怎麼回事呢?這個棺木怎麼這麼重啊?他母親就想:一定是在等他的好朋友范式。

果然范式來了,在靈前跟他的好朋友講了幾句話,棺木一抬,可以發引了。你看,這二憶念深哪!乃至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,一般的朋友就有這個力量。

(待續)
【圖說】東漢的范式、張劭,二人憶念很深,從生至生,同於形影,不相乖異,一般的朋友就有這個力量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念佛圓通章講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