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八
●雪窗研學小組

【經文】
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,周匝圍繞,是故彼國,名為極樂。
【要解】
實報淨土,是妙假觀智所感,亦分證三觀所感,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。
常寂光土,是即中觀智所感,亦究竟三觀所感,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。
問:圓五品觀與增上善業有什麼共通性?
答:共通性,第一、沒有斷感,最多伏惑;第二、都是外凡位,所以生到凡聖同居淨土。圓五品觀,修隨喜、讀誦、解說、兼行、正行。智者大師臨終說他是五品觀行位,也沒有斷惑。
問:方便淨土所說的即空觀智,《便蒙鈔》特別解釋不是空觀,是即中即假的空觀,後面妙假觀智也說是即中即空的假觀,而即中觀智也說是即空即假的中觀。蕅益大師為什麼要說得這麼麻煩?
答:除了強調圓教之外,即空即假即中之觀,就是一心三觀。
  蕅益大師《要解》不是說「空觀智所感」、「假觀智所感」、「中觀智所感」,而是加「即」字。
  「即」是和融不二,空是「和假及中」和融不二;假是「和空及中」和融不二;中是「和空及假」和融不二。
  蕅益大師為什麼加個「即」?前面研討到「有世界名曰極樂」,《要解》云:「方便有餘土,析空拙度證入者穢,體空巧度證入者淨。」方便淨土不能用析空觀入,而是要以體空觀入。這裡講得更明確,這個空不是通教的空,是要圓教的一心三觀。
  生到實報土,一般用假觀,但是極樂世界的實報淨土要靠一心三觀,常寂光土也是一樣。生到穢土或淨土,用的是不同的觀法,生到極樂淨土則要一心三觀。
  
問:上面「亦分證三觀所感」是一心三觀,下面「究竟三觀所感」也是一心三觀,分這兩套是為什麼?
答:圓教的觀法有幾種?在《教觀綱宗》列有:第一、釋禪波羅蜜法門,第二、摩訶止觀,第三、六妙門。這三個不同的觀法,都是圓教。雖然都是圓教,但是還是有分的,有的是次第觀,有的是圓頓觀。
問:請問這邊講四土,一個是緣生勝妙五塵為體,一個是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,另有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,還有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。其中「無盡五塵」與「稱性五塵」有什麼區別?
答:依據《便蒙鈔》解釋:「無盡五塵者,隨拈一塵,皆具一切塵,謂:一一塵中一切塵,一一心中一切心;一一塵中一切心,一一心中一切塵;一一塵中一切剎,一切剎塵亦復然。」而「稱性五塵者,稱性圓融,不可思議之五塵也」。所以念一尊阿彌陀佛,就是念一切佛。
  無漏五塵是即空觀智所感,我們一般把萬物當作實有,故有煩惱。觀空後,把煩惱空掉,所以無漏,其五塵是無漏無煩惱的。妙假觀智則視萬物為假有,故萬法重重無盡,為無盡五塵。即中觀智,非偏空之無漏,亦非偏於有之重重無盡,而是稱合本性,不偏空、不偏有之稱性五塵。
問:羅漢是無漏五塵,菩薩是無盡五塵,他們看到的、受用的極樂世界,有什麼不同?
答:無漏五塵是指享受五塵時,不會產生見思。
  菩薩看到的是無盡五塵。經文云:「其土眾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裓盛眾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。」《要解》說:「食時,即清旦,故曰即以。明其神足不可思議,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,不假逾時回還也。」這就是一成一切成、無盡法門的概念。《要解》又說:「此文顯極樂一聲、一塵、一剎那,乃至跨步彈指,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。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,與極樂不隔而隔。生極樂則功德甚深,與娑婆隔而不隔也。」
  有些人認為,往生極樂世界後,還要離開極樂世界到各方去度化眾生,心裡會出現礙難的感覺。從這一段《要解》明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而且極樂世界的「一聲、一塵、一剎那,乃至跨步彈指」,悉與十方佛法僧三寶貫徹無礙。
問:稱性五塵又是什麼境界?以聲塵為例,極樂世界的聲塵,怎麼樣叫做稱性的聲塵?
答:稱性,指稱合真如本性。五塵是色聲香味觸。後文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《要解》點出:「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,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。」以聲塵為例:
 ○「彼佛國土,微風吹動諸寶行樹、及寶羅網,出微妙音,譬如百千種樂,同時俱作。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。」
  極樂世界眾生,依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,自自然然的生起念佛之心,稱合本性。
 ○「舍利弗,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。所以者何。彼佛國土、無三惡道。舍利弗,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是諸眾鳥,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」
  《要解》說:「既非罪報,則一一名字,皆詮如來究竟功德,所謂究竟白鶴等,無非性德美稱,豈惡名哉。」又說:「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,及一切依正假實,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,毫無差別也。」極樂世界的眾鳥並非畜生,而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。
(待續)
【圖說】極樂世界聲塵是稱性的聲塵,如眾鳥出和雅音,演暢眾法。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