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與「道」的距離
●雪窗小組

臺中蓮社社教科設有雪窗研討小組,研討開始前都有幾分鐘的師長勉勵,無論研討哪一門科目,指導老師多導歸在實修與念佛。此次老師直指日常發動、保持實行的心態守則,特感親切,謹整理成文,期共勉之。

與「道」的距離

請問,我們個人與「道」的距離有多遠?

早上作早課時,就與「道」密不可分、不可分離。而作了早課之後,要多久以後才會念佛?隔半小時?還是隔一小時?還是一整天?或是到了晚上作晚課,才再和「道」打交道?

如果能夠知道「與道的距離」,就知道自己是哪種根器的人。為什麼呢?因為「道」就是我們的心念。

修道下手處

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》,蕅益大師說,研究這部《心經》,要照著《心經》來修行,那應該在哪個地方來用功呢?「生法太廣,佛法太高,初心之人惟觀心為易。」

不是在佛法上面,佛法太高。也不在眾生法,眾生法太廣;在眾生法上面觀般若,也觀不出來。佛的境界,三德中的般若德也太高,也觀不了。我們最能夠觀的,最能夠下功夫的,在「現前介爾一念心性」。要注意,是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。

我們與「道」的距離,在哪裡呢?就是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。每個人,每秒鐘、每秒鐘都有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這一念心在做什麼事情?是做「道」的事情?還是做「六道凡夫」的事情?

如果做六道凡夫的事情,那就和「道」完全沒有關係。如果每個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都能夠「無時暫忘」,那與「道」的距離就是──零。

聖哲典範

但是這個不容易,這是上根利器。上根利器的人,才能這樣,我們一般中下根的人做不到。上根利器都是如此,都是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當中修道,沒有一念心是浪費的。

上根利器的都是聖人,今舉儒家的聖人,是如何拉近與道的距離。

至聖孔子,利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做什麼?「默而識之」。隨時隨地「默而識之」,隨時隨地都在「道」上面「默而識之」。所以孔子對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牢牢掌握,掌握到最後,就能「從心所欲不踰矩」,起心動念都不會踰越「道」,那就成功了,這是至聖。

復聖顏淵,利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──「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」。視、聽、言、動,我們每一分每一秒,不是視、就是聽,不是聽、就是言,不是言、就是動。所以隨時注意著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「非禮勿視、非禮勿聽、非禮勿言、非禮勿動」。顏淵在這個地方下功夫,「三月不違仁」,訓練到三個月都能善念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這就成功了。這是復聖。

宗聖曾子,也是用這個功夫。曾子臨終的時候說,我每天無時無刻無不「戰戰兢兢」(注)。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,其嚴乎」,隨時隨地都注意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好像有十個人盯著他看,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。所以臨終的時候,就能「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」,成功了。隨時隨地掌握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和「道」沒有距離,這就成功了。

述聖子思,也是善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。怎麼做?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」,這就是子思的心得。他的「道」是沒有一會兒離開這個「道」,也就是善用他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在「道」上,所以他也成功了,成為述聖。

亞聖孟子是怎麼成功的?《孟子.告子》引孔子之言:「操則存,捨則亡。」故當掌握心念,不令放失。

所以,聖人上根利器,就是善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與「道」沒有距離。

不離這個

佛門當中的禪宗,為什麼說修禪宗的人要上根利器?因為修禪宗的人必須要「挑柴擔水不離這個」,甚至「語默動靜不離這個」。也就是說,隨時隨地都照顧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。這個就是上根利器。

我們今天學的《心經》就是這樣。真如本性在哪裡?就是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。在哪個地方起「觀照般若」?在哪個地方觀「無色、無受、無想、無行、無識」?在什麼時候觀?

如果屬於上根利器的人,就是隨時──語默動靜、食衣住行,隨時都在現前一念觀照「空中無色」、「空中無受」、「空中無想」、「空中無行」、「空中無識」。如果能夠這樣想的,就是上根利器的人。

信而不離

那上根利器是怎麼來的?上根利器不是說天資聰穎。

上根利器的人,以上介紹這些聖哲,孔子、顏淵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,還有歷來禪門的祖師,他們為什麼能夠隨時隨地照顧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?

因為他們相信生命無常!人命在呼吸間!他們相信生命是無常的、生命就在呼吸間,所以有非常強烈的「危機感」。有這種強烈危機感的人,就是上根利器。所以願意隨時隨地照顧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隨時隨地觀照。

中下根的人,對於生命的無常則不大相信,不太在乎,所以與道的距離就很遠很遠,最後就是沒有成功。

《心經釋要》第一句就是「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所以整部《心經》要我們在哪裡用功呢?

蕅益大師教我們,就是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,觀「無五蘊」、觀「無六根」、觀「無六塵」、觀「無十二入」、觀「無十八界」、觀「無四諦」、觀「無十二因緣」、觀「無六度」。不是在研討的時候來觀,而是在平常的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。

很少人是上根利器,但是我們要取法乎上,也能夠慢慢在「現前一念介爾之心」上面來念佛,這就和「道」沒有距離了。

【注】曾子有疾,召門弟子曰:「啟予足!啟予手!《詩》云:『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』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!小子!」
【圖說】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。」述聖子思,與道──沒有距離。


【前期連結】略談印祖飲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