❦ 菩提樹下說故事:
莫放逸
●怡萱

從前佛在世的時候,有五百個商人出海做生意,他們滿載七寶回國,卻在深山裡被惡鬼所迷而不能脫逃,最後因為斷糧全都餓死,他們帶回的寶物就散落在山間。

當時有個沙門在山中修學,見到這些餓殍及寶物,心裡便想:「我勤苦學道已有七年,不但尚未得道,而且窮得難以為繼,這些寶物的主人已死,不如拿來立門戶吧!」於是將寶物藏起來,準備下山呼叫兄弟共同來取。

佛知道這位比丘得度因緣已到,就化作一個比丘尼,剃頭穿法服,化妝畫眉毛,身戴金銀瓔珞,往入山的道路走,在半路上遇見沙門,向他行禮如儀,還問候起居。

這位修道的沙門呵斥比丘尼說:「為道之法應該這樣嗎?既然剃頭穿法服,為何還化妝畫眉毛、戴瓔珞?」

比丘尼當即反問比丘:「沙門之法應該如此嗎?既然辭親學道,山居靜志,為何又取不屬於自己的財物?莫非因起貪欲而忘道?你這樣縱容自己,只有增加罪報,也不想想人生無常,活在世上只是暫時寄居啊!」

接著為他說偈語:

  比丘應謹慎持戒,放逸將多遭憂愆;
  爭奪釀禍小而大,積惡不斷入火焚。
  守戒招福能致喜,對於犯戒有懼心,
  可斷三界之煩惱,由此走上涅槃路。

說完之後,現出佛身,相好光明。

沙門見了,嚇得汗毛都豎起來,向佛頂禮,懺悔罪過:「我真愚癡,行事荒謬,違犯正教,今已犯錯,該怎麼辦?」

世尊又說偈語:

  以前放縱心意,後來不再攀緣,
  正是樹立典範,修習禪定為宜。
  過去經常造惡,現在積極作善,
  正是樹立楷模,行善積德為宜。
  年少辭親出家,學道充實自己,
  隨緣濟人利物,待雲消則見月。
  有人曾經犯錯,痛悔永不再犯,
  如同持戒清淨,也能雲消見月。

這位比丘聽完佛的教導,貪念消除了,煩惱纏縛解開了,再向佛頂禮,走到樹下,修習數息觀,直到妄心清淨,證得阿羅漢。

(出自《法句譬喻經.放逸品》)
【圖說】一群商人落難而亡,遺下寶物,沙門想要收歸己有,自立門戶。
【原文】

昔佛在世,時有五百賈客從海中出,大持七寶還歸本國,經歷深山為惡鬼所迷不能得出,糧食乏盡窮頓困厄遂皆餓死,所齎寶貨散在山間。

時有沙門在山中學,見其如此便起想念:「吾勤苦學道積已七年,不能得道又復貧窮無以自濟。此寶物無主,取之持歸用立門戶。」於是下山拾取寶物,藏著一處訖便出山,求呼兄弟負馳持歸。

方到道半,佛念比丘應當得度,佛便化作一比丘尼,剃頭法服,莊面畫眉金銀瓔珞,隨谷入山。道逢沙門,頭面作禮問訊起居。

道人呵比丘尼曰:「為道之法應得爾不?剃頭著法衣,云何復莊面畫眉瓔珞身體也?」

比丘尼答曰:「沙門之法為應爾不?辭親學道山居靜志,云何復取非其財物,貪欲忘道快心放意?不計無常,生世如寄,罪報延長。」

於是比丘尼為說偈言:「比丘謹慎戒,放逸多憂愆,變諍小致大,積惡入火焚。守戒福致喜,犯戒有懼心,能斷三界漏,此乃近涅槃。」

是時比丘尼說此偈已,為現佛身相好光明。沙門見之悚然毛竪,稽首佛足悔過自陳:「愚癡迷謬違犯正教,往而不返,其將奈何?」

於是世尊即說偈言:「若前放逸,後能自禁,是照世間,念定其宜。過失為惡,追覆以善,是照世間,念善其宜。少壯捨家,盛修佛教,是照世間,如月雲消。人前為惡,後止不犯,是照世間,如月雲消。」

於是比丘重聞此偈結解貪止,稽首佛足還到樹下,數息相隨止觀還淨,獲道果證成阿羅漢。



【前期連結】沙掩羅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