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.六
●三學
以事物譬喻

「子貢曰: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子曰:可也,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子貢曰:詩云: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其斯之謂與?子曰:賜也,始可與言詩已矣,告諸往而知來者。」(〈學而篇〉)

子貢問說:一個人,貧而不諂媚,富也不驕傲,這人怎麼樣呢?孔子說,可以不錯了,但不如貧而樂道,富而好禮。子貢一聽便領悟,說:《詩經.衛風.淇澳篇》云,如切獸骨,如磋象牙,如琢玉,如磨石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!孔子說,這就可以來和子貢談詩了,說了「貧而樂道,富而好禮」,就能領悟「切磋琢磨」。

如切如磋,在分辨細微的理路,要切要磋,如論道共學。如琢如磨,則是去除細微瑕疵,如私下自修。一個人經過「共學自修」,就能從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提升到「貧而樂,富而好禮」。

「子夏問曰: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,何謂也?子曰:繪事後素。曰:禮後乎?子曰:起予者商也!始可與言詩已矣。」(〈八佾篇〉)

子夏問《詩經》:巧笑美麗,眼神靈動,天生麗質加上笑倩、盼動,更加美姿。這「素以為絢」是何意?

孔子說,繪畫這件事,先有白素的質地,然後再繪畫。

子夏若有所悟說,禮儀是在忠信之後嗎?

孔子歡喜的說,子夏能發明我的意思,如此就可以和子夏來談詩了。

「繪事後素」,潔白無瑕的紙,繪上五顏六色,更加增美。「素以為絢兮」,女子天生麗質,加上笑的巧美、眼神靈動,那就更美好。朱熹引楊氏說,《禮記.禮器》:「甘受和,白受采」,忠信的人,可以學禮。若人無忠信,即使行禮也是虛偽,所以得忠信之人行禮,最為可貴。一切禮儀,都要建立在忠信的本質上。

「王孫賈問曰: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。何謂也?子曰:不然。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」(〈八佾篇〉)

孔子在衛國,善治軍旅的王孫賈,舉諺語「與其媚於奧,寧媚於竈」,與其討好宅中奧神,不如討好竈神,該如何說?孔子答說:「並非如此。若得罪於最高的天,無處可祈禱。」

奧神是一宅之主,比喻衛靈公、南子。竈神是家中管飲食大權之神,比喻王孫賈。孔子在衛,靈公甚為恭惟,但未請孔子出仕,於是靈公夫人南子召見孔子。王孫賈善於鑽營,靈公很聽信他。王孫賈以為孔子想作官,與其巴結南子,還不如巴結他。

孔子行義以達其道,出仕並非求富貴,故云,人的作為若對不起上天,向誰禱告也沒用。一語道破王孫賈的居心。

「儀封人請見曰:君子之至於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從者見之。出曰:二三子,何患於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將以夫子為木鐸。」(〈八佾篇〉)

孔子周行天下,進入衛國境內時,守在儀地邊境的「封人」說:凡是有德學的君子行經此地,我不曾沒拜見的。隨行弟子引介給孔子,兩人會談後,封人出來就跟隨行弟子說:「各位先生,何必憂愁聖道會喪亡?這個天下,無道已兩百多年了,上天將以孔夫子為木鐸。」

古代宣導政令,搖木鐸以警醒民眾,比喻孔子將傳播聖人的大道於天下,劉氏《正義》云:「封人蓋知夫子之終無所遇,而將以言垂教,故以木鐸為喻。」

(待續)
【圖說】王孫賈問:與其討好宅神,不如討好竈神,該如何說?孔子答:若得罪天,就無處可祈禱了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