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簡說.二三二
子罕篇.第廿四章
●涵之

  子罕第九

子曰: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,改之為貴。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,繹之為貴。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」

孔子說:「以古聖的言詞告訴對方,沒有人聽了不順從的;聽後要改正自己的過失,才是真正可貴。以恭順的話語來告訴對方,沒有人聽了不歡喜;歡喜之餘,若能細想其中道理,自我反省,才是真正可貴。聽了恭順的巽言,只是喜悅自傲,而不思索其中的道理;聽了正面聖言,只是當面順從,而不修正行為,我也不知道該怎麼教了。」

本章孔子勉勵弟子,對於聖言及巽言,聽從之後,貴在自我反省及實踐。意在激勵冥頑難化之人,期望能改正、能深思。

「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,改之為貴。」「法語」,古聖人所說的話。「之」,的。「言」,指根據法語所說的言詞。「從」,順從。「能無從乎」,用正直的道理告訴對方,人人都能服義而順從。「改」,修正錯誤。聽了聖人的言語,能修正自己的言行,是最為可貴的。

「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,繹之為貴。」「巽與」,以恭敬謙遜的態度稱許。「說」,喜悅。「能無說乎」,誰聽了不喜歡呢?「繹」,本義為抽絲,在此指聽了恭順稱讚的巽言,還能細想其中的道理,自省自勉,是最為可貴的。

「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」「末如之何」,莫可奈何,沒有辦法。「已矣」,表示絕望的語詞,有「罷了、算了」的意思。此句是說,倘若不繹省、不改變,聖人也無法教導了。

在《論語.述而篇》,孔子也有類似的教學與勉勵。子曰:「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」對於德性不肯反省修正;對於學問不願講習討論;聽到合義該做的事,不能知而力行;有了過失不能改掉,正是孔子所憂愁擔心的四件事。

那麼,孔門之中,有誰能夠於法語之言,從而能繹?

「有顏回者好學」─子曰:「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,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,回也不愚。」孔子說他和顏淵談話,顏淵整天都只有聽講,沒有反應,像是愚人。然而私下觀察,他卻能將義理闡述發揮得當,一點都不愚笨啊!

又者:「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。」子路聽聞學問道理,就積極實行;若尚未完全做到,只怕再聽聞到新知,無法並行兼顧。例如於《詩經.邶風》: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」,子路「終身誦之」,自我期許做個不嫉妒、不貪求的君子。

學習本章,聽了嚴正的言語,應當要修正自己的言行;聽了舒服的言語,應當要思索,加以自勉力行。兩者皆貴在實行。

【圖說】「繹之為貴」,繹本義為抽絲,能細想巽言中的道理,自省自勉,是最為可貴的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簡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