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元照律師,字湛然,最初依止慧鑑律師專學戒律,後隨神悟法師研學天臺的教觀。再禮慧才法師受菩薩戒,廣博研究南山律宗,而一意篤修淨業。常說:「生弘律範,死歸安養,平生所得,唯二法門而已。」在生時弘揚律宗,死後回歸極樂安養,平生所得,就淨與律而已。元照律師曾撰〈淨業禮懺儀序〉,敘述從輕忽淨土法門,轉而專修念佛求生淨土的心路歷程。元照律師說:
元照,自從受完比丘具足戒以後,便知道要學習戒律。但是因為天生資質平庸淺薄,戒行不夠如法。後來遇到天臺宗神悟法師,苦口婆心,提攜教誨,才知道要改變以往的行跡。於是深入探求祖師的教法,廣博研究一乘佛法,因而對於佛陀與祖師精深微妙的言教,有淺薄的領悟。
內心曾想:「初發心的後學晚輩,怎會沒有宿世的學佛善根呢?只因為沒有受到良師的引導,而造作惡業,不知羞恥,白白虛度一生,以致後世長劫受苦。」於是發大願說:「願恆常生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,通達佛理,做世間的大導師,提攜誘導眾生,使他們都能入於佛道。」
後來看到《高僧傳》中的慧布法師說:「西方極樂國土雖然清淨,但不是我願意去的地方。假使十二劫中在蓮花裡享受快樂,不如在三惡道極苦的地方,救度眾生。」由此堅持己見,歷經多年的歲月,對於淨土法門,幾乎沒有歸向的心志。甚至見到別人修持淨土法門,更會輕視和毀謗。
直到得了一場重病,色身體力都非常虛弱疲憊,神識不清,茫然不知趣向。病愈之後,才覺悟以前的過錯。因而悲泣感傷,非常自責。自己的志願雖然廣大,能力卻不能勝任,真是自不量力啊!
有幸讀到天臺智者大師的《淨土十疑論》,說到:「初發心菩薩,尚未證得無生法忍(注一)以前,必須時常不離開佛。」又引《大智度論》一段話說:「具足煩惱纏縛的凡夫,徒說有大悲心,發願生於五濁惡世,救度苦惱眾生,沒有這個道理。譬如嬰兒不能離開父母身旁一樣。又好比幼鳥,羽毛尚未長好,只能在樹枝間跳躍穿梭,還不能高飛遠翔。」
從此以後,我把先前所學全部放棄,專心探究淨土法門的教理,二十多年來不曾暫時捨離。透過詳盡研究淨土的教典和義理,廣泛涉獵古今論著,眾多的疑惑頓時消釋,更加深信淨土法門。
後來看到善導和尚開示的專雜二修說,如果專修念佛,一百個人修行,一百個人都能往生。如果雜修,成千上萬的人修行,難得有一兩個人往生。因為凡夫眾生,心識散亂,不能專一,觀想修行,難以成就,因此佛勸人要一心專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。
我幾生幾世逃避遠離於佛,不知道念佛,到現在才知道要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。因此我要以所修的淨土念佛法門,輾轉教化引導眾生,盡未來際,廣為讚歎宣揚,沒有窮盡。
佛所說善巧方便的法門眾多,都以信為入門。例如大勢至菩薩以念佛法門為修因,證入圓通,得三摩地(注二)。我自己反省,從前造下無量罪業,不但不信淨土法門,而且還毀謗修習淨土法門的人,這些業因,既然已經造了,苦果必定要承受。縱使經過百千劫,所造罪業不會消失,雖然罪業本來空無自性,但是果報卻不失不壞。
我心懷慚愧羞恥,日夜戒慎恐懼,於是親自在佛菩薩面前,吐露肝膽,竭盡誠心,五體投地,懇切懺悔,發下大願:「要普遍攝受一切眾生,同修念佛,全都往生西方淨土。」
為了能夠經常修習懺悔,必須建立儀軌,因此我結集各種經論文章,編成這本《淨業禮懺儀》。從開始至末後,次第列出十門,全都依據佛經上的話,並且遵照古人所設立的儀式,事相從簡,修法貴在精純專一。重要的是作為自修之用,不敢持示各方先進。期盼後世賢者披覽此書時,能夠了解我的心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