竭誠盡敬 一念相應
●雲思

念佛不難,難於堅久。果能堅持一念,如生鐵鑄成,渾鋼打就。如一人與萬人敵,千聖遮攔不住,萬牛挽不回頭。(清代徹悟大師)

印光大師說:

發大菩提,生真信願,畢生堅持,唯佛是念。
念極情忘,即念無念,禪教妙義,徹底顯現。
待至臨終,蒙佛接引,直登上品,證無生忍。
有一秘訣,剴切相告,竭誠盡敬,妙妙妙妙。

身恭者外肅,誠敬者內虔,內外精誠,是名至心,此即古人所謂之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。

直心方生妙法
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云,上品上生者,須發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而蕅祖在《靈峰宗論》中認為,此三心即一心:「儒以忠恕為一貫之傳,佛以直心為入道之本。直心者正念真如也,真如無虛偽相,亦名至誠心;真如生佛體同,亦名深心;真如遍一切事,亦名回向發願心。此三心者,即一心也。一心泯絕內外謂之忠,一心等一切心謂之恕,故曰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。」所以蕅祖認為,直心為正念真如,真如亦名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,故三心即一心。事修即竭誠盡敬,理觀即正念真如;事理不二,能所雙亡,即一念相應。妙因妙果不離一心,故能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。

如同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云:

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;
深心是道場,增益功德故;
忍辱是道場,於諸眾生心無礙故;
精進是道場,不懈退故;
多聞是道場,如聞行故;
眾生是道場,知無我故;
一切法是道場,知諸法空故;
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,成就一切智故。
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,諸有所作,舉足下足,當知皆從道場來,住於佛法矣!

故萬行為得道之處,即是道場。直心是道場,無虛假故,無虛假即是至誠心。學道之人,須以直心,方生妙法。

出世要津一念相應

五代永明大師在《宗鏡錄》云:「蓋出世之要津,一念相應,不隔凡成聖矣。」又云:「只為眾生,從無始劫來瞥起一念,從此奔流,迄至今日。所以佛出世來,令滅意根,絕諸分別,一念相應,便超正覺。豈用教他多知多解,擾亂身心,所以菩提光明,不得發現。汝今但能絕得見聞覺知,於物境上莫生分別,隨時著衣喫飯,平常心是道。」古人道,平常心是道,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不念過去,不憂未來,一切都是道業增長的增上緣。

蕅祖《彌陀要解》云:「當知執持名號,雖復簡易直捷,仍復至頓至圓。以一念相應,即一念佛,念念相應,即念念佛。不勞觀想、不必參究,當下圓明、無餘無缺。」《念佛圓通章》云:「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。」故但憑現前一念信心,正同母子相憶,不相違遠。故不須參究,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開。母子相憶,如月印水。如能精誠之極,念而無念,事持能成就理一心,心開見本性佛。能所不立,根塵絕待,以一念相應慧,頓拔無明根。

但吾人累劫我執貪愛,根深難拔,若非大力量人,誠難之難。故古人道,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敵,非虛語也。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,只在從前見聞覺知上打轉,所以不得力,此須日有定課,久久純熟。蓮池大師云:

行住坐臥之中,一句彌陀莫斷。
須信因深果深,直教不念自念。
若能念念不空,管取念成一片。
當念認得念人,彌陀與我同現。

常常念念是佛,心心是佛,無常到來,正好念佛。果能一念相應,自然感應道交,難思難議。

阿彌陀佛的名號為「妙聲」,此萬德洪名,能令人轉凡成聖,乃點鐵成金絕待妙法。日常稱念,久而久之,轉八識田中的種子,令染變淨,與佛的氣氛相合。至誠感通,妙不可言。故印祖說:「竭誠盡敬,妙妙妙妙!

【圖說】吾人累劫我執貪愛,根深難拔,若非大力量人,誠難之難。故古人道,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敵。

【前期連結】靠著一句佛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