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禿禿的田園中央,立著一個品貌不凡的竹架,上面飄揚著五彩布條,好似稻草人揮手驅趕貪食的小鳥。過路行人紛紛矚目:這是什麼新花招?且容我們自豪的拍拍胸脯,這是拓荒以來,特製的第一個山藥架!
因為沒有繩子,將破布廢物利用,撕成長條綁於竹架,供山藥藤攀爬。都說丈母娘看女婿,越看越滿意,如此創意環保的竹架,也就僅此一家。
誰料一場風雨,纏繞皺捲的布條,不再飄逸;而本是暮年的布條,盡餘力支撐一段時日後,紛紛鞠躬盡瘁,回歸大地,只剩幾位壯士負隅頑抗,留下痕跡。
還記得當初,和媽媽興沖沖的撕布條,爸爸在旁揮汗如雨的挖菜畦,鏗鏗鏘鏘的敲擊聲不絕於耳,整理出好多磚石水泥,告訴我們土地貧瘠,這條種植之路注定艱辛。
果然,第一年山藥產出屈指可數,但我們鬥志不減。第二年,爸爸又砍了一綑竹子,在農園下方的馬路邊東山再起。這次由我和妹妹學習自己立架:首先挖四個三十公分以上的深坑,各放一竹埋土固定,頂端兩兩交叉以繩綁定,橫放一竹於交叉腳架,便完成基礎架構,其餘如法炮製。
看爸爸做來簡單,實際下手才知不易,單是挖坑就挖到手痛腳痠,也不管如何注意插竿角度,就是無法立得中正。幸好整排竹架立成,尚堪使用勉強及格,一晌午的時間沒有白忙。不過這還不是結束─還有一袋山藥種子等著入土安家呢!
山藥種植方式為種子或塊莖,種子就是藏身葉片的小山藥,又名零餘子,好似聖誕樹上的小鈴鐺,十分可愛。每日澆水除草,眼巴巴地盼望,終於盼得山藥種子發芽,茁壯抽高,開枝散葉,瘦巴巴竹架變身圍籬,綠意盎然。可惜我們的心血不敵颱風,頭重腳輕的竹架,猶如骨牌連串倒下,所幸山藥藤蔓完好,遂任其在地匍匐生長。這一年,產量略有提升。
第三年,為山藥選址農園上方路旁,當時正進行磚屋工程,我和妹妹又被分派此項任務。由於大樹和竹林落葉的長年覆蓋,土壤較肥沃溼潤,產量飛躍。第四年,改植柿子區。爸爸觀摩種植教學,決定使用水管為山藥「塑身」,筆直山藥既美觀又方便清洗。然而,山藥一個個長出了水管外,依舊是不規則的自然生長,爸爸滿頭霧水再次查證,才知彼山藥非此山藥也。儘管當了十年農夫,依然有許多迷糊處,奧妙的大自然,是當之無愧的人生導師!
種植邁入第五年,百香果三年不長,一長驚人,和山藥共用一棚,兩位好鄰居枝葉纏繞,你儂我儂。九降風起,山藥藤葉漸漸泛黃枯萎,遠岫切來的勁風迴旋山谷,時而呼嘯騰空,時而灑潑翻地,葉片倏而風動如戰慄,倏而風止若垂耳,加上秋陽的垂直照射,金黃透的發亮,在乾燥無染的晴空映襯下,無論動靜皆美得懾人。
山藥寶寶長大了,土壤會自然隆起,順勢小心撥開泥土定有收穫。依循爸爸的指示,挖了老半天卻未見蹤影,正要放棄,被眼尖的爸爸瞧出端倪。原來這顆山藥長得大也長得深,已經挖到山藥露頭,只是信心不足險些遺珠。好比人們歷經長久努力,卻於曙光來臨前功虧一簣,是多麼的令人惋惜!年年挖出的山藥,數量雖不足以讓人坐擁山珍海味,卻總是巧妙地為我帶來無上珍貴的禮物。
五年來的山藥種植歷程,猶如「孟母三遷」,不斷為它找尋更好的種植環境;而無特殊技術可言的農夫,憑藉的只是將一股腦兒對土地的關懷和陪伴,付諸歲月與四季更迭,喚醒植物內在本有的豐厚能量,看到自然於物我融合中的和諧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