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章已在〈學而篇〉出現過,請回到該章參考即可。孔子教學注重因材施教,在不同的時間,對不同的弟子,卻有相同的訓示,弟子們仍慎重記錄重複的章節,我們應留意此處,切莫忽略滑過。正如孔子曾經說過,一再重複出現的內容,不可不加以明察,其中必有美好的意義!
孔子說:「守護嚴密的三軍之中,最高統帥仍然可以被強力奪取。勢單力薄的平民百姓,一旦立定堅定志向,就無法奪取改變。」
「三軍可奪帥也」,「三軍」,《周禮》規定天子有六軍,大國有三軍,次國二軍,而小國有一軍。一軍編制為一萬兩千五百人,三軍是出動人數眾多的大國軍隊。「奪」,強取。「帥」,指統帥,是軍隊中級別最高的指揮官。統帥雖在眾人層層嚴密保護下,然人心不一,遇到強敵,仍有可能被擊敗,強擄而去。
「匹夫不可奪志也」,「匹」,配合。古時士大夫以上的貴族結婚,除正妻外,還有媵妾陪嫁。而庶民結婚只有一夫匹配一妻。因此「匹夫」就是勢單力薄的平民。「志」,心往一個目標,就守住永不改變。雖是一介平民,一旦立志,即使再大的威脅利誘,也無法強奪改變。
唐朝顏杲卿,為人剛正,處事精明幹練。當安祿山造反,他擔任常山太守,暗中聯絡各地人馬,先殺了安祿山假子李欽湊,又擄獲賊黨高邈、何千年等大將。安祿山聽到挫敗的消息,派遣史思明進攻常山。杲卿守城,晝夜戰鬥,死守了六天才被攻陷。賊將威脅杲卿投降,抓來幼子顏季明要脅,杲卿仍不從,其子卻活活的被砍死在杲卿眼前。
隨後被擄到洛陽,安祿山一見,便大怒說:「我提拔你當常山太守,為何負恩於我?」杲卿瞪大眼睛反罵:「你是牧羊的羯奴而已!深受天子恩寵,竟然造反。我世代為唐朝臣子,堅守忠義,恨不得立刻殺了你,報答國家大恩!」安祿山一聽更加憤怒,施以酷刑砍去杲卿四肢。杲卿仍舊大罵奸賊,安祿山便命人鈎斷他的舌頭,而杲卿依然含糊怒罵而亡。
宋朝文天祥所寫《正氣歌》,稱頌顏杲卿先生守志忠義,不被威脅,不受利誘,寫下「為顏常山舌」的讚譽,並列十二典型之一。以此惕勵自己在牢中,抱持殺身以成仁、常存浩然正氣的志向。
學習本章貴在能立志堅定不移,如同孔子十五歲,就立志學習「道、德、仁、藝」的學問,一路精進,終身不改,每經過十年,就提升新的境界,永為萬世師表。反問自己,若想道德學問事業有成,遠大的志向是否已經立定不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