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內守幽閑」生死根
●會公

「放空」,原是在股票市場,試圖從公司股價下跌中獲利的交易方式。一般人喜歡用「放空」,讓自己暫時忘掉一切,好好休息;或暫時拋開世俗的一切,放鬆自己,讓心靈沉澱。讓心中放空,類似《楞嚴經》所說的「內守幽閑」,卻是生死的根源。會性法師講述《楞嚴經》時,是這麼說的:

一般禪者把「內守幽閑」當成最高境界,更是錯中之錯。

參禪者的悟境有深有淺,古德云:「大悟一十八遍,小悟不計其數」,悟有大悟小悟,大悟一十八遍,可見大悟也有層次。就算從未讀過書,是個文盲,只要有明師指導,肯下工夫,工夫到某一程度,能吟詩作對,出口成章是平常事,足證文字學問是本具的,人人本有,個個不無。像明末天隱(圓)修禪師,本不識字,參禪開悟後,文思泉湧,詩、對天成,提筆有如行雲流水,類此者不在少數。

蕅益大師不病則已,一病必有著作,《彌陀要解》僅費時七天(案:應是九天)。蕅祖曾依徑山參禪開悟,悟後藉文字般若弘法。若不善運用,流於吟詩作對,便成毛病。同屬明末的妙峰禪師,山陰王為其護法,對佛法很有研究。妙峰悟後,舉筆成文,遣人送閱,王恐其溺於詩文,故步自封,剪下舊鞋底,附函說:「以此打作詩人。」禪師有省,不再提筆,更加勇猛,終於大悟!後得王護持,重建寶華山銅殿。

所以,禪者能舞文弄墨,極為平常,須透此關,努力精進,得些受用,才可在水邊林下長養聖胎。故參禪須有善知識,無明師,沒法分辨悟境深淺,把「內守幽閑」視為真實,往往落於魔外。因而虛雲老和尚很重視《楞嚴經》,勉勵學佛人,不論禪淨,都須研讀,對道業有很大幫助。

注:《楞嚴經》云:「縱滅一切見聞覺知,內守幽閑,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。」會公解釋說:「內心空空洞洞,幽幽閑閑,『猶為法塵分別影事』,仍屬法塵,不是真心。」
【圖說】一般禪者把「內守幽閑」當成最高境界,更是錯中之錯。


【前期連結】殺貪為生死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