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鍼學止觀 延壽十五年
●行健

蕅益大師說,心性的本體,就是大乘。欲證大乘,莫若止觀。止觀法門,能統攝生起一切修行法門,是三世諸佛背塵合覺的要術。

止觀法門,是入道的基礎,遍及各種教法。至於專書論述,則是從天臺宗開始,其後形成一種學說,以作為修定的典範。

四種止觀

根據會性法師的《小止觀講座》,智者大師一生所說的止觀有四種:第一是圓頓止觀,也就是《摩訶止觀》,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場,來説明止觀的教義又圓又頓,所以叫做圓頓止觀。第二是漸次止觀,說明從淺入深,次第修行的禪定工夫,就是所謂的《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》。第三是不定止觀,也就是《六妙門》一書所說的行持,可以漸,也可以頓;可以小,也可以大;也可以最圓頓的殊勝妙法來加以發揮,因此叫做不定止觀。第四是小止觀,也就是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,也叫做《童蒙止觀》,是止觀的入門書,教人修學止觀的簡略提要,是《摩訶止觀》的略本。

《小止觀》云,若能善取止觀的十種要意修習止觀,可以安心免難,發定生解,證於中道無漏大般涅槃的聖果。

方士張果

智者大師的俗兄陳鍼,因修習止觀,得以避免短壽的厄難。欲知詳情,先來瞭解方士張果的經歷。

唐肅宗時,曾派遣中書侍郎徐嶠,帶著詔書,召見方士張果。

張果入宮晉見,專精算命之術的刑和璞,他可以知道人的壽命長短,但是他不能測算張果的壽命。

師夜光這個人能夠看見鬼,當唐肅宗和張果坐在一起,師夜光卻看不見張果。

唐肅宗聽說飲用堇(音謹,又名附子,有毒,有苦味)汁不感覺苦的人,乃是真正的奇人,於是命侍者給張果喝三杯堇汁。張果便像醉酒般醺醺然,看著左右的人說:「這不是好酒。」取來鐵如意,敲掉牙齒,都是焦黑的。張果取出神藥,塗抹齒根,小睡片刻,牙齒又潔白復原了。

之後,張果向皇上懇求,辭別回山,唐肅宗下詔說:「張果先生,志向高尚,不得已而身處塵俗之中。寡人問他修道的關鍵,他都能深刻領會無上的義理,應當拔升為銀青光祿大夫,賜號通玄先生。」後來,張果隱入恆山,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。

(見《佛祖統紀》)
修行延壽

在南北朝梁陳時,智者大師俗兄陳鍼五十歲,張果為他占卜算命,將死於陰曆的月初或月底。

智者大師即教陳鍼修行大乘的「方等懺法」。看見天堂上,有個牌樓卻寫著:「陳鍼的堂屋,壽年六十五時,升天。」從此陳鍼修行大乘方等懺法,增加了十五年壽命。

後來陳鍼再度遇見張果,張果問他說:「你作了什麼善法?這不是布施一兩百萬銀錢的福報,估計你必定也沒有那麼多錢,那是用甚麼方法做到的呢?」意思是說,如果不是修道的力量,怎麼能夠超越死亡的定數?

陳鍼回答他說:「我有小小的修行方法,不跟你說。」

由此可知,即使是臨死的果報,透過正確的修行,也能夠轉變。

(見湛然大師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)

《修習止觀坐禪法要》,這是智者大師為俗家兄長陳鍼所說的一本書,是摩訶止觀的梗概,乃是入道的關鍵。止觀、定慧、寂照、明靜,名稱雖然不同,但是都同出自心性。要改變命運,要轉危險為平安,要去除疾病延長壽命,捨去「止觀」難以得到成效。入道的人不可以不學,修行學道的人不可以不修。

念佛止觀

雪公說,修學佛法貴在解行並進,解行都不離止觀。行門方面,禪淨密律,八萬四千法門,重在修習止觀。

止是「止息妄想分別」,觀是「如理思維觀察」。就淨土法門來說,置心一處就是止,用心念佛就是觀。徹悟祖師說:「當念佛時,不可有別想,無有別想,即是止。當念佛時,須了了分明,能了了分明,即是觀。一念中止觀具足,非別有止觀。止即定因,定即止果。觀即慧因,慧即觀果。一念不生,了了分明,即寂而照。了了分明,一念不生,即照而寂。能如是者,淨業必無不成。」

印光大師也說:「無量光即消災,無量壽即延壽。」現生想要消災延壽,命終往生極樂世界,秘訣就是老實念佛。

【圖說】張果,甘肅兩當人。先隱居中條山,武則天召請,他不願出山。唐肅宗以禮迎入宮,賜號通玄先生。

【前期連結】竭誠盡敬 一念相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