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是皆以修身為本
●三學
【圖說】不從「修身」上做起,那就是向虛空裏做起。

我突然意識到:如果一開始,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,然後作為一個榜樣……

《心靈雞湯》,顧名思義,讀了能滋補心靈的書。這是自一九九三年起,由美籍傑克.坎菲爾創作,一系列的勵志書籍。第一本書,大約有一百多個故事,充滿知識與感情的話語。坎菲爾當中學老師,到八十年代後期,他欠債十四萬美元,每天靠麵條過日子。四十五歲生日時,他用一張大紙,畫了張一萬美元大鈔票,掛在牆上,盯著看。緊盯目標,果然有用。福至心靈,讓他有了靈感,於是與也是美籍的馬克‧韓森,合作寫下一則則激發志氣,有所作為,讓人天天向上的故事。想到奶奶曾熬雞湯給他治百病,於是書名取為《心靈雞湯》。

震撼人心的碑文

《心靈雞湯》,有一則文章〈震撼全世界的一段碑文〉,說的是英國泰晤士河畔的西敏寺,有一塊墓碑,上面沒有姓名,沒有生卒年月,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。碑上刻著一段文字:

當我年輕的時候,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,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。

當我成熟以後,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,我將目光縮短了些,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。

當我進入暮年後,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,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。但是,這也不可能。

當我躺在床上,行將就木時,我突然意識到:如果一開始,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,然後作為一個榜樣,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;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,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。然後誰知道呢?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。

這塊墓碑的無名主人,年輕時雄心萬丈,想改變世界。經過世間歷煉成熟後,發現靠一己之力,只能改變自己的國家。待到頭髮發白時,覺得只能改變自己的家庭。等到臨命終,才澈底覺知這一生唯有改變自己而已。自己變成好樣子,就能影響家人。有家人的支持下,或許能為國家盡一點力,進而改變世界。

據說年輕時的曼德拉,原本想以暴治暴,打破種族的藩籬,自從看到這塊碑文,頓然有所悟,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,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。他回到南非後,從改變自己開始,進而從改變自己的家庭、改變親朋好友作起,經歷了幾十年,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。

先改變自己

這塊碑文之所以震撼人心,因為一針見血的指出「要改變世界,必得先改變自己」。由自身老老實實做起,即可蘊積改變的力量,否則就是空談。這段西敏寺的無主碑文,與《禮記.大學》所云,如出一轍,若合符節。

《禮記.大學》明白指出,真想改變家國社會,應從「知本」做起。所謂:

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誠其意;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

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,其本亂而末治者,否矣。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此謂知本,此謂知之至也。

「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」,這不就是〈大學〉的「欲明明德於天下」嗎?

「改變我的國家」,這不就是〈大學〉的「治國」嗎?

「改變我的家庭」,這不就是〈大學〉的「齊家」嗎?

「在離開人世之際反省,改變我自己才是最根本的」,這不就是〈大學〉以「修身」為本嗎?

而「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,然後作為一個榜樣,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。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,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。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。」這不就是〈大學〉的「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」嗎?

要想撬動世界,最佳支點不是地球,不是一個國家、一個民族,也不是別人,而只能是自己的心靈。要想改變世界,必須從改變自己開始。

不向虛空裏做

雪廬老人於八十五高齡,創辦「內典研究班」,凝聚八位青年,精進研學,以造就佛學人才。四年後,在眾人聚焦期待下,八位畢業了,希望從此上求下化,弘揚佛法。一位老伯建議說:「那就天天到臺中公園開講,弘揚佛法吧!」孰料,雪公不此之圖,而是竭力安頓八位的生活,使各有工作,以安其身安其家,待安居樂業後,才展開弘化的事業。

〈大學〉說:「自天子以至庶民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」壹,專行也。上從天子,下至庶人,貴賤雖異,所行此者,專一以「脩身」為本。有人問:「如何歸到修身上?」答:「不從修身上做起,不就是向虛空裏做嗎?」合抱之木,生於毫末;九層之塔,起於累土;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。任你有多麼宏偉的理想,莫不由「修身」做起。


【圖說】這段西敏寺的無主碑文,與《禮記.大學》所云,如出一轍,若合符節。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隨筆:貴人賤畜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