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論講錄.四十六
●簡智果講述 ●孟昌、淨業整理

頌文:正覺阿彌陀,法王善住持。

這兩句頌文是一段,所說的主題是「主功德」,十七種功德莊嚴中的第十二種。「主功德」的「主」就是化主,教化眾生的主人,即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。

有人問:「今天所說的主功德,與上次所說的妙聲功德,其前後次第關係如何?『主功德』是怎麼來?其用意又如何?」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說:「既知聲名,宜知誰為增上,是故次觀主。」既然在前一條「妙聲功德」,已經知道這一句萬德洪名是微妙的音聲,能普遍流通到十方世界,能令聞者開智慧、悟真理,因此就應當進一步了解,是誰在背後不斷的以殊勝威神力,推動、支持這個妙聲,使得妙聲功德不斷的向上增長,利益十方世界的眾生。

當知,妙聲功德是能依(作用),而背後的推動者、支持者,則是所依(主體)。所依是「主體」,能依是「作用」,「由體起用,用不離體」,若無主體不斷的在背後推動、資助,那麼「作用」將隨之消失,可見這個「主體」的重要性。這二句頌文,就是在說明這一位「化主的功德」,故名「主功德」。

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注》,首先說到「所依之主體」的重要性。何謂「主」?就字面上的意義來說,「主」者「君」也,所謂「君主」,「主」就是能作主的人,又能作大眾表率的領導者。故《往生論注》說:「羅剎為君,則率土相噉,寶輪駐殿,則四域無虞。」羅剎是梵語,此翻為惡鬼,「羅剎為君,則率土相噉」。若是羅剎作為國家的領導人,那麼在他所統治的領土內,所有的人民,彼此之間就互相吞食、殘殺,天下將永無寧日。

寶輪駐殿的「寶輪」,則是指「轉輪聖王」。根據《俱舍論》記載,轉輪聖王出現在世間時,自然就有「七寶」隨身。何等為「七寶」?一、輪寶,二、象寶,三、馬寶,四、珠寶,五、女寶,六、主藏臣寶,七、主兵臣寶。轉輪聖王是世間最有福報的人,他的福德自然招此七寶,「輪寶」即是轉輪聖王所招感的七寶之一。轉輪聖王經常轉動他的輪寶,巡視四大部洲,勸修十善業道。故「寶輪駐殿,則四域無虞」即謂:若是轉輪聖王安住在宮殿之上作主,鳴琴以禮樂教化人民,達到政簡刑輕之果,垂衣拱手,不言而化,則東西南北四大部洲的老百姓,都能安居樂業,無憂無慮。

如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這麼清淨莊嚴,名聲不但遠聞十方世界,而且能夠令十方世界的眾生聽聞「名聲」之後,個個都開智慧、悟真理。這個名聲的背後,必定有一位具有不可思議功德的化主,在領導、教化眾生。這位偉大的化主是誰?功德如何?天親菩薩以兩句話來推崇讚歎,即頌文:「正覺阿彌陀,法王善住持」。

正覺阿彌陀

「正覺阿彌陀」,是正明化主圓融的名號功德。「法王善住持」,是讚歎化主不可思議,度化眾生的功德。梵語「佛陀」,此翻為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今簡稱為「正覺」。頌文「正覺阿彌陀」,就是指「阿彌陀佛」。「阿彌陀」是梵語,是西方極樂世界化主的名號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說,阿彌陀,這三個字直接翻譯,就是「無量」的意思。「阿」翻譯為「無」,「彌陀」翻譯為「量」。「阿彌陀」這三個字,本是秘密不翻,但是本師釋迦世尊,以四悉檀的因緣,為令一切眾生得到歡喜、斷惡、生善、悟入真理的利益,特別善巧方便,以俗諦光明、壽命無量,收攝一切的「無量」。

「光明無量」,是約「空間」來說,橫遍十方;「壽命無量」,是約「時間」來說,豎窮三際。又當知「光明無量」,同時也是約佛的「智德」(般若德)來說的,即佛的智慧光明正遍知,照徹十方世界(曰:「照」);而「壽命無量」,同時也是約佛的「斷德」(解脫德)來說的,即佛的心體,斷盡一切煩惱,遠離一切繫縛(曰:「寂」),永遠寂靜湛然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。

佛法又云「智斷不二」,佛的智德(般若德)與斷德(解脫德)並非兩個,因為開智慧與斷煩惱,是同時的。所以豎窮三際的「無量壽」,與橫遍十方的「無量光」,互相涉入,打成一片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寂照雙融,此即「一真法界」之全體。故當吾人一提起這一句「萬德洪名」南無阿彌陀佛,當下這一念心,亦即是「一真法界」之全體。

明代幽溪大師在《淨土生無生論》中云: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。」意即以一真法界,圓融無礙的本性,來作為我稱念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心,當我至心稱念這一句名號時,當下這一念心即是一真法界之全體。幽溪大師這四句偈中,初二句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」,即是「全性起修」,依止全體的性德發起修德;次二句「故我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」,即是「全修在性」,一一修德,皆與性德相應。性德是果地覺,修德是因地心,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此即性修不二、因果不二之理。

當至心念佛,就是在跟佛的功德產生互動,互相感通。至心念佛時,這一念心,就已通達到阿彌陀佛的果覺大海,此即「以因地心契果地覺」,或是「因賅果海」。又至心念佛時,當下阿彌陀佛的果覺大海,就已經貫通到能念佛的這一念心之中了,此即「以果地覺為因地心」,或曰「果徹因源」。當至心念佛、淨念相繼時,佛的果地覺,與我們的因地心,互相交融,佛光心光,打成一片時,就能很快地證入「念佛三昧」。雪公稱之為「彌陀大定」。

《蕅益大師淨土集》,蕅祖引禪宗高僧壽昌大師之語云:「念佛心,即是佛。」至心念佛時,當下即是佛,所謂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。壽昌大師說:「豈今時念佛,他時成佛哉!」那裡只是現在念佛,將來才成佛呢?而是「念佛心,即是佛」。以上第一句頌文「正覺阿彌陀」,正明極樂世界化主,圓融無礙至高無上之名號功德,略說竟。

(待續)
(點選可放大)
【圖說】「阿彌陀」是梵語,是西方極樂世界化主的名號。「阿」譯為「無」,「彌陀」譯為「量」。
【圖說】當至心念佛,就是在跟佛的功德產生互動,互相感通。


【前期連結】往生論講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