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這裡,算是把經文略為做第一層次的消文。真正的釋義,就是下面要根據蕅益大師的《文句》來講,請大家看釋義的部分。
一上來蕅益大師先說明念佛圓通,在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的排列次第裡面,其實有個秘密的用意,什麼秘密的用意呢?
七大次第,先根後識,今識大後方明根大者,以此念佛三昧,亦逗此方機宜;末世眾生,須依念佛得度。又、「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;念佛三昧,名為三昧中王」,能攝一切三昧故也。
「七大次第,先根後識」,這得參考講述備覽一的(丁)表,對著看,這是補充前面所講的「二十五圓通次第密意」。二十五,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共十八界,加上七大,七大就是地水火風空根識。本來七大的次第應當是先根後識,現在識大後才說根大。識大是彌勒菩薩現身說法,講用識大而證到圓通。等到彌勒菩薩講完之後,大勢至菩薩再講用根大,為什麼次第要對調呢?
「以此念佛三昧,亦逗此方機宜」,因為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,所以文殊菩薩替阿難尊者選擇耳根圓通;又因為大勢至菩薩所修證的念佛三昧,也適合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,所以列第二十四,機宜就是適合的根機。尤其是「末世眾生,須依念佛得度」。
那麼末法的眾生,若是依照其他二十四種圓通修持,會是如何呢?後面蕅益大師就會講到,都是屬於念自佛,都是修自己的本性佛、自性佛,也就是都是自力法門,必須根據自己的定慧,斷惑證果;獨獨念佛圓通,是自他雙念,乃至於念他佛。
末法眾生光隨自己的力量,那非常難,「須依念佛得度」,須要靠特別念佛法門而得度脫。所以調整這個順序,不但是符合本經的意旨,本經是佛開示阿難用耳根修持,證到圓通而開悟,所以列在最後第二十五。而且第二十四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,這樣同時也沒有違背其他的經典,都在讚歎淨土特別法門的教義,其秘密意就在這裡。所以古德說:不但沒有違背他經廣泛讚歎念佛的宗旨,同時也沒有違背這部經用耳根圓通的用意,這是非常巧妙的安排啊!
「又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,念佛三昧,名為三昧中王。」這是智者大師所說,因為它「能攝一切三昧故也。」這個念佛三昧就能夠統攝所有一切的三昧,在第一小段提出來,就是蕅益大師注解這段經文的中心用意,在這裡先點化。然後首尾相應,到了最後再提醒這一點。
《十六觀經》云:「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。是故號此菩薩,名無邊光。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離三塗,得無上力;是故號此菩薩,名大勢至。」
接著介紹菩薩的名稱,來解釋章題,「《十六觀經》云: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,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。」看大勢至菩薩,能夠見到菩薩的一毛孔光,就能夠見到十方無量諸佛的淨妙光明。「是故號此菩薩,名無邊光」,大勢至菩薩又叫做無邊光菩薩。「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離三塗,得無上力」,「是故號此菩薩,名大勢至」,所以這一尊菩薩,叫做大勢至菩薩。這是補充說明〈念佛圓通章〉的題目。
下面一段就是正式的解釋圓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