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十一
●雪窗研學小組

【經文】
又舍利弗!極樂國土,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,周匝圍繞,是故彼國,名為極樂。
【要解】問答破情
問:寂光唯理性,何得有此莊嚴?
答:一一莊嚴,全體理性;一一理性,具足莊嚴。方是諸佛究竟依果。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,何異偏真法性。
問:此問答是針對何類眾生的疑情而設問?
答:針對事理不能圓融、執理廢事的人而設。
問:「寂光唯理性」,所答「一一莊嚴」的寂光莊嚴是什麼?
答:例如欄楯、羅網、行樹、樓閣、雨天曼陀羅花等,凡是《阿彌陀經》講的,在寂光淨土中都有。
問:寂光不是理性而已嗎?為何還要這些欄楯、行樹等?
答:在《維摩詰經》有一個很經典的公案。
  舍利弗問,為何娑婆佛土如此不清淨?佛說,眾生罪故,不見如來佛土嚴淨。於是佛以足指按地,即時三千大千世界,成為無量功德寶莊嚴土。
  佛陀又說,我佛國土常淨若此,為欲度下劣人,而示現眾惡不淨的國土;譬如諸天,共享同一寶器的食物,隨個人福德,飯色則有差異。若人心淨,便見此土功德莊嚴。
  成佛的常寂光土,不同於四空天那般什麼都沒有。
問:這一段佛看到的世界是什麼世界?佛看到的欄楯、行樹、寶池、樓閣,是什麼組成的?
答:佛看到的是法性,即真如本性,組成的不是色法,是清淨的真如法性所現的清淨莊嚴,那種清淨莊嚴才是究竟的清淨莊嚴。
  法性,小乘人看到的是偏真法性,權教菩薩看到是但中法性,圓教菩薩看到的是圓中法性,所以是不一樣。每一土因為眾生的心不一樣,功夫不一樣,所現的土不一樣。
問:五眼看到的世界是什麼世界?
答:古德頌云:
  天眼通非礙,肉眼礙非通,
  法眼唯觀俗,慧眼了知空,
  佛眼如千日,照異體還同。
  「肉眼礙非通」,看到的世界是有障礙的。
  「天眼通非礙」,再遠也看得到,再隱微也看得到;例如我們每個眾生都有淨色根,肉眼看不到,天眼看得到。
  「法眼能觀俗」,可以觀種種差別法相。
  「慧眼見真空」,看到萬事萬物的真空。
  「佛眼如千日」,像一千個太陽普照,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隱蔽,無所不見、無所不曉;所見無量無邊,但是和菩薩看到的無量無邊不同,佛看到無量無邊,最後還「照異體還同」。
問:國土清淨與否要看眾生,心淨則國土淨。極樂同居真俗圓融,國土是真俗圓融,但極樂世界的眾生,甚至還沒有開悟,一品惑也沒有斷,也沒有見理,怎麼會真俗圓融?
答:蕅祖說:信願持名,念念即佛,「當下圓明,無餘無欠」。我們在極樂世界,縱使是在凡聖同居土,也是念念即佛,當下圓明,無餘無欠。雖然自己還沒有見理,還沒有開悟,但是也是念念即佛,當下圓明,無餘無欠。所以就能夠真俗圓融,能夠與諸上善人永遠俱會,否則就只能暫時俱會。
(待續)
【圖說】舍利弗問,為何娑婆佛土如此不清淨?佛說,眾生罪故,不見如來佛土嚴淨。於是佛以足指按地,即時三千大千世界,成為無量功德寶莊嚴土。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