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 言
郭輔庭居士,名泰棣,廣東潮陽巨商郭子彬先生次子。郭子彬先生,為民初上海的著名實業家,熱心教育和慈善事業,捐巨資興辦多所學校,創建貧兒教養院、宏濟善堂、育嬰堂,修路建橋等事業。郭輔庭幼承庭訓,見父親信奉三寶,力行濟人利物等一切善事。居士耳濡目染,漸受熏陶。
民國二十三年,郭輔庭居士至蘇州報國寺歸依,聆聽開示,得賜法名:慧泰。印祖在此書函,諄諄提醒,喪葬期間,勿用葷腥,於親人才有利益,印祖說:
昨天收到信件,得知令尊在上個月二十八日往生,令人感慨嘆息。令尊在過去宿世中就有栽培,累積功德,所以今生雖白手起家,能得巨大財富,且壽命超過古稀之年,又能兒孫滿堂。他生平樂善好施,護持三寶,從不間斷。如果令尊有信願,應當就能往生西方。如果沒有信願,或者生天上,或者生人間大富貴人家,享受大福報。
然而世間的福報無法久長,應當勉勵家親孝眷,同心至誠懇切念佛,回向亡者。若未往生則得以往生,已往生則蓮品高增,這才是大孝,讓亡者得真實利益。喪葬事宜,應當各自節哀,一心念佛。千萬不要學一般世俗人,只為排場風光好看,而不考慮對亡者的神識升沉,是否真有實益。
還有,令先翁在世的時候,既然信仰佛法,喪葬之事,理應要隨順平素的志願,一概不用葷腥。凡是祭神、供靈、待客、都用素齋,素食的功德,比刻意去購買物命來放生,功德還要大得多。如果不素食,整個喪葬行孝過程中,所殺害的動物,數量很多,怎忍心讓亡者為此結下殺業呢?
民國十三年,曾任兩江總督的周玉山先生逝世,他的公子周緝之,和老衲相識,寄來訃文,老衲告知喪葬期間,切勿用葷菜招待。因為亡者位居高官要職,頗有聲望,弔唁的人必定非常多,如果用葷菜,則不免為了排場面子,讓榮親之事,成了累親受苦之憾。收到信後,緝之不做主辦理素齋,讓操辦喪事的人自行商議。辦事的人為貪圖口腹,都不贊成用素菜。在天津舉行弔唁,參加的賓客數萬人,開席四千多桌。次年靈柩運回安徽,又到南京、蕪湖以及家鄉開弔。大孫子在揚州舉行弔唁。光這五次辦喪開弔,所殺害的生命,不計其數。
下葬後,緝之回到天津,請人扶乩,玉山先生降臨乩壇,痛恨家人用葷菜舉行弔唁,增加他的罪過,他做官時候所修的功德,都抵消了,還不夠還殺債。緝之後悔不已,想要在天津建立一個大寺院,彌補罪過。興建地點已選定,不巧遇上奉直大戰,未能了願,只好設法結結小緣,讓來往的人可以安頓食宿而已。
令先翁和老衲有緣,居士和老衲也有緣。若不為居士說清楚利害得失,則違背老衲交友之道。恐怕居士認為治喪期間,以葷菜招待賓客無關緊要,所以特別舉出周緝之葬父的真人真事,做為明證。至於超度亡者做佛事,要把念佛放在第一位,其他的都是場面熱鬧罷了。老衲早晚課誦後,特為令先翁回向二十一天。因為老衲對於摯友,都不行世俗的禮儀,唯有念佛回向往生西方,用來表示交情,讓亡者真實得益。
(扶乩多屬於靈鬼作用。印光並不贊成扶乩,請不要誤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