詩是文學之精華,古來讀書人莫不學詩。孔子說:「詩,可以興,可以觀,可以群,可以怨。」學了詩,既能抒發個人志氣懷抱,亦能觀察萬物變化遞嬗;既可學習人際和睦,亦可一吐胸中塊壘。正因為詩教溫柔敦厚、中正和平,所謂「哀而不傷,樂而不淫」,故即使責備勸諫,往往點到為止。孔子之全人格教育,主張「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」,甚至說:「不學詩,無以言。」可見詩學之重要。
臺中蓮社創辦導師 雪廬老人,融貫儒佛之學,尤擅長於詩。數十年講演儒佛經典,無有間輟,而兼弘傳詩學。主張現代知識分子,雖未必然人人學會作詩,卻不能不懂詩。歲次癸卯﹙一九六三﹚,醒公三十六歲,以強健之年,移居臺中,為受教於老人,其於學習儒佛經典之餘,遂亦兼帶學詩。如是浸淫者有年,深造有得,遂獲薪傳,不但自己懂詩,亦能作詩,甚至代理老人於中部大專院校講詩教詩。然亦仍稟師教,以修習聖學為主,尚不敢自作詩也。
迨老人生西,而公亦已近花甲之年,修學益加精醇,或覺涉事足以不妨於理,故自丙寅﹙一九八六﹚年起,直至壬寅﹙二〇二二﹚年二月,往生前四個月止,即陸陸續續而有詩作現於世。或獨攄胸臆,或感慨時局,或激勵學子,或勸喻世人。其中有近體,有古體;或絕句,或律詩;有五言,有七言,乃至酬酢婚喪喜慶諸類對聯,各種體裁,不一而足。醒公在世時,已有《醒廬詩集》和《初續合刊醒廬詩集》兩種出版。今逢生西滿一週年,蓮社同仁擬蒐集全部詩作,併前正續刊行流通,以資紀念。其於挽救末世澆漓頹風,當大有裨益焉。是為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