♫朗讀文章
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.七
●三學

以事物譬喻

「子貢問曰:賜也何如?子曰:女器也。曰:何器也?曰:瑚璉也。」(〈公冶長篇〉)

子貢問孔子:賜,怎麼樣呢?孔子說:你是成器之人。子貢問:是那一種器啊?孔子說:是瑚璉,宗廟的祭器。

劉氏《正義》云:「夫子言『賜也達,可使從政』,故以宗廟貴器比之。言女器若瑚璉者,則可薦鬼神,羞王公矣。」孔子曾稱讚子貢,是個通達事理的人,可使從政,所以在此孔子以宗廟祭祀貴重的祭器「瑚璉」比喻子貢。意即子貢是一位瑚璉大器,可以上薦鬼神,下供王公貴卿重用。

「宰予晝寢。子曰: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牆,不可杇也。於予與何誅!」(〈公冶長篇〉)

宰予白晝在寢室睡覺。孔子見宰予晝寢,不留意於學,說:朽木難以彫飾增美。污穢的牆,不能再塗牆增美了。對於宰予,我還怎能責備呢?

一塊好木頭、一面新牆,後來漸成朽爛木頭、污穢土牆,縱使下工夫精雕細塗,也不會成功。這是比喻人若「志氣昏惰,教無所施」,白天在內寢睡覺,不知振奮精神,無論如何教導也難成就。

宰予是孔門言語科大哲,豈有晝寢這回事?故《皇侃》引注說:「見後學有懈廢之心生」,宰予見後進的孔門弟子,有懈怠廢學的跡象,故「假晝寢以發夫子切磋之教」,自現劣跡受責,以激發同門用功。

「子貢曰:有美玉於斯,韞韥而藏諸?求善賈而沽諸?子曰:沽之哉!沽之哉!我待賈者也!」(〈子罕篇〉)

孔子的德學,歷經「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」後,應是從政的最佳時機,然孔子仍未得仕,劉寶楠《正義》,認為這是子貢「借美玉以觀夫子藏用之意」,探詢孔子要「舍之則藏」終身不仕,還是待時而動「用之則行」。古人喜歡以玉比擬於君子,子貢問說,這麼好的一塊玉,是要將此美玉包裹藏放在匣盒中?或是求待識玉的商賈,賣給他?孔子忙不迭的說:「賣給他,賣給他,我等待善知美玉的商賈。」

玉有五德:溫潤而澤,似仁的和善。縝密栗堅,似智慧周密。廉棱而不傷人,似義所當行。垂吊墜下,似禮的謙讓卑下。色采彰著無有隱掩,似信的真實不欺。故子貢以玉的五德比擬孔子具足「仁義禮智信」。

「子曰:吾猶及史之闕文也,有馬者,借人乘之,今亡矣夫!」(〈衛靈公篇〉)

孔子說:我還能及時見到優良的史官,遇書中有疑問的字,則懸而缺之,等待知道的人分曉。如擁有馬匹的人,自己不能調御,使牠馴良,要請善於調御的人乘服。孔子說,現在已沒有這樣的史官了。

現在,有馬不能調御者,也不肯請人調御。比喻有疑惑不通之處,不肯就教於人,多妄加穿鑿。

「子曰:民之於仁也,甚於水火。水火,吾見蹈而死者矣,未見蹈仁而死者也。」(〈衛靈公篇〉)

孔子說,君子需要仁,超過水火。我見過有人走在水中被水淹死的,有人身陷火窟被火燒死的,我未見過實行仁而死的。

水火是生活必需品,使用上有一定的時機。但對於君子而言,仁比水火更重要。所謂:「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,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於是,顛沛必於是。」君子不可一時半刻沒有仁心,心頭如被私心不仁盤據了,那還稱得上是君子嗎?

(待續)
【圖說】子貢問,一塊好玉,要包藏在匣中?或是求待識玉的商賈,賣給他?


【前期連結】論語的「能近取譬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