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子江為楊煦創辦人次子,現任山地育幼院院長;劉行健為育幼院資深員工,現任山地育幼院組長。(編者案)
楊煦牧師,字誠樸;民國前二年(一九一〇年)十一月八日,出生於山東省曲阜縣。祖父楊秀春為晚清進士,母親孔昭貞女士為至聖先師孔子的後人,誠可謂書香門第,忠孝傳家。
少年時,就學於曲阜聖公府明德中學。一九三七年日寇逼近曲阜故鄉時,偕同表弟顏景常,由家鄉曲阜騎腳踏車南下避禍。先至安徽,後輾轉至大後方四川重慶。順利考上國立第九中學就讀,完全公費。畢業後又考入四川省立教育學院農業教育系就讀,為曲阜縣僅有八個大學生之一。
大學時代的指導老師,均為一時之俊彥,如訓導長詹純鑑先生,乃留學比利時之農業專家,為響應抗戰報國而歸國,來臺後曾任中國國民黨組工會主任,立法委員等要職。又有教育心理學教授王雋英女士(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博士之親母),乃公費留美之教育心理學博士。還有蔣碧薇教授(為赫赫有名的留法近代名畫家徐悲鴻之夫人)……等各界知名人士。一九四四年大學畢業,任山東省教育廳駐渝辦事處主任秘書。一九四五年,派任山東省駐渝辦公室,隨即復員至山東省城濟南市,任職山東省立教育廳秘書兼實驗劇院主任。
一九四八年夏初,國共內戰方殷,楊煦再次被迫離鄉,由濟南先飛南京,再與老同學李世厚一同搭船到臺灣。自基隆港上岸,旋即奔赴臺中,投靠已於一九四六年來臺之同班同學于騰蛟(安徽蒙城人,日後歷任臺東師範學院事務主任、實習輔導主任)。
當時,于學長在臺中師範學校任教職,楊煦經其推介,先至臺中豐原中學任教務主任職,後又蒙時任師範學院院長謝東閔之推介,到臺中師範任職並兼農場指導員。
一九四九年,國共內戰情勢丕變,戰情吃緊,江南人心惶惶。身在臺灣的楊煦,感覺情勢極為不利,立時修書數封,給昔日友好長輩等,剖析時勢,並誠摯邀請來臺暫避烽火。
其一是修書至南京孔德成奉祀官府,由孔夫人孫琪方女士接函,敦請速來臺灣云云。時孔奉祀官德成先生負笈美國,於耶魯大學研究訪問。南京孔府官邸僅夫人及子女維鄂、維益、維寧,並秘書李炳南教授和隨侍等人。
據事後孔府隨從人員描述:夫人於接信剎那,欣喜歡呼云:「楊誠樸來信了,我們可以去臺灣了!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。炳南先生一九四九年三月初,抵臺灣時,收到南京正因蓮社的蓮友陳法青於是年二月廿六日寄出的信,那封信就是寄到豐原請楊煦收轉的。可知楊煦是作為旅臺聯絡人。
楊煦少年時,就學孔德成先生於曲阜創辦之明德中學。抗戰初期避難重慶時,即常出入聖公府駐渝辦公室,與孔先生、炳南先生等熟識。就讀大學時,課讀之餘,亦曾擔任聖公府部分文書工作。昔曾見聖公府出具之服務證明,惜因育幼院幾次遭逢天災,損失許多文書墨寶。
孔夫人全家來臺後,經楊煦安排於臺中暫住。但同時攜帶來臺之孔府墨寶、歷代珍藏共一百三十八支大皮箱無處存放,甚覺煩惱。幸楊煦大力奔走,商得山東同鄉臺灣新生報臺中辦事處主任鍾平山之首肯,借用新生報位於臺中大坑之倉庫,存放該批龐大國寶,始得解決困難。至聖公府初抵臺中時,以自由路八十五號新生報樓上為辦公處所,應亦楊煦居中協調借得。
另一封寫給楊煦之大學老師王雋英,王即偕其夫丁觀海教授,率子女肇中、肇民、肇華等全家來臺。抵臺中時,因暫時無適當居住地方,楊牧師便將自己所居住之宿舍讓與王老師全家住下,自己則在學校辦公室打地舖,直至他們找到住所。
丁觀海教授、王雋英老師之長子肇中,當時年僅十三歲。後負笈美國,獲物理學博士學位,全力鑽研高能物理研究,並發現J粒子,於一九七六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最高榮譽桂冠,為中國人在物理科學界開創了新的世紀。
一九五二年五月十一日,楊煦老師帶著妻子,放棄臺中師範教職,到臺北,加入第一屆浸信會神學院就讀。一九五五年畢業,選擇到高雄山地鄉六龜服務。
在離開臺中以前,有時楊煦會應李炳老邀請,到豐原、潭子等地區弘化。楊煦說:「我什麼都不會!」炳老告訴他,就是去幫個人場,站在一起就行。後來也穿起袈裟(案:指海青),敲起木魚來。
到高雄以後,與孔先生、李炳老仍常往來。三節兩壽,都會到臺中國光路向孔先生拜賀,後來孔先生遷居臺北,也都常往拜訪。楊牧師創辦育幼院,對有些特別的贊助人,常是禮請孔先生題字作為謝禮。孔先生夫人孫琪方女士、丁肇中令尊丁觀海教授,都是六龜育幼院的董事。
民國五十年代,楊子江常陪同老院長(楊煦)到正氣街拜訪李炳老。去時會帶上山東人最喜歡的香樁,還有院裡自產的荔枝、波羅蜜等土產。李炳老則會回贈茶葉。每次離開時,李炳老都會送到巷口大馬路上,看著我們上計程車。印象深刻的是,鄰近住家或路過行人,看到李炳老,都會行五體投地的大禮,就像看到活佛一樣。
劉行健則是在民國七十四、七十五兩年的春節,陪著老院長到正氣街拜訪李炳老。最後一次去的時候,臨走時,李炳老還交代鄭師兄,把李煥送的茶拿來送給老院長,還說自己也不會喝了。
正氣街現在懸掛一幅李炳老撰稿,周家麟居士書寫「祝賀鵬程萬里樓落成」的中堂,另又有題贈楊誠樸牧師的草稿,以前沒有見過,不知什麼原因,並沒有送到育幼院,可能寫好以後沒有找到人託帶。本院鵬程萬里樓是蔣經國先生交代要蓋的,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交代,七〇年一月卅一日就落成。楊老院長為感念經國先生,原命名該大樓為「仰經樓」,經國先生不許,改名為「鵬程萬里樓」。
李炳老去世後,我們和臺中還是有往來,以前的慈光育幼院、現在的慈馨,我們都是姐妹院。慈馨一進去,看到李炳老的塑像,就像以前在正氣街見到的一樣親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