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
八識的能熏和所熏
●道深
問:能熏,指現行能熏落種子。所熏,則是指被現行熏落種子,指種子的儲藏處。以能熏和所熏來看,八個識中誰是能熏、誰是所熏?
答:前七識都是能熏,所熏則唯獨只有第八識。
問:前七識三性都能熏?還是有不能熏的?
答:善、惡、有覆無記性都是能熏,只有無覆無記性不行,因為缺少強勝的作用,所以無法熏落種子。
問:為何所熏唯獨只有第八識?
答:所熏有四種意義,唯獨第八識具備,所以只有第八識是所熏。
問:所熏四種意義為何?
答:一是堅住性、二是無記性、三是可熏性、四是與能熏和合性。
問:堅住是什麼意思?
答:從無始以來,到究竟成佛前,都堅定安住在一個種類上、相續不斷,所以叫「堅住性」。
問:第七識也是一類相續,為何不是所熏?
答:還要第二種意義,需是無覆無記性。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性,所以不是所熏。
問:為何偏只有無覆無記性是所熏?
答:就好像要中庸無氣味的東西才可受熏,如果本身已經是香味或臭味,則不能受熏。
問:第八識相應的五個心所,也具備所熏前二個意義,那麼應該也可以當作所熏了?
答:用第三個的意義來揀除,還要有「可熏性」。
問:可熏是什麼意思?
答:可熏有自在之義,五個心所依他而起,並非自在,所以不能受熏。
問:他人的第八識,也具有所熏前三個意義,應當也可受我熏習?
答:還有第四個意義,「所熏和能熏要和合」。他人的第八識,對著我的前七識來說,不能和合。因此我的第八識,也不能受他人的前七識熏習。
問:和合是什麼意思?
答:能熏和所熏同時同處,所以叫做和合。
以上所熏這四個意義,唯獨第八識具備,所以只有第八心王能夠作為所熏。
問:為何前七識都是能熏?
答:前七識具有四種意義,所以都是能熏。
問:能熏四種意義為何?
答:一是有生滅、二是有勝用、三是有增減、四是與所熏和合。
問:為何有生滅便就能熏?
答:因為有生長的作用,所以能熏。如果沒有生滅,則無作用生起,無作用的話,就不能熏了。
問:無覆無記性的色法、心法,都有生滅,應該都能熏?
答:還要第二個意義,要「有勝用」。
問:有勝用是什麼意思?
答:善性、惡性、或有覆無記性,都有強勝之力,所以是有勝用。
問:那佛果位的善法也有強勝用,為何不是能熏?
答:還有第三個意義,要「有增減」。
問:為何要有增減?
答:增減是增益、減損之義;佛果位沒有增益減損,所以不是能熏。
問:他人的前七識也具備能熏前三種意義,應該能熏我的第八識?
答:還需第四種意義,要「與所熏和合」。
問:能熏的前七識,都有心王、心所,莫非也跟第八識所熏一樣,只有心王能熏,而心所不能熏?
答:前七識心王、心所都是能熏,與第八識所熏只有心王不同。
問:前七識的心所,為何同心王一樣能熏?
答:因為也具備能熏四種意義。
問:那第八識的心所,為何不同心王一樣是所熏?
答:前面已經揀除,因為缺少「自在義」,而且多有過失,所以不是所熏。
問:有什麼過失?
答:有頓時生出六果的過失。
問:為何這樣就能頓生六果?
答:如果一個聚集的第八識心王和五個心所,總共六個都能受熏,那只要一個能熏現行,就能熏落六個種子,之後遇因緣和合,六個種子頓生六個現行。
問:生出六個現行果,為何就是過失?
答:假設一個有情,頓時生出六個第八識現行,那就變成六個有情,這樣就成大過失了。
問:一個有情變成六個有情,為何成大過失?
答:聖教所說,眾生界無有增減,這樣既違背聖教,又沒有這個道理,就成大過失。
(見《相宗綱要》)


【前期連結】煩惱障與所知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