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
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
(依報妙).十二
●雪窗研學小組

【經文】
又舍利弗,極樂國土,有七寶池,八功德水,充滿其中。池底純以金沙布地,四邊階道,金、銀、瑠璃、玻瓈合成。上有樓閣,亦以金、銀、瑠璃、玻瓈、硨磲、赤珠、瑪瑙,而嚴飾之。池中蓮華,大如車輪,青色青光,黃色黃光,赤色赤光,白色白光,微妙香潔。
【要解】釋生處
成時法師旁注:此亦轉釋上「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」之故。下「廣釋」一科亦然。)
上明住處,今明生處。寶池,金銀等所成,不同此方土石也。

【研討】
問:「又舍利弗」的「又」,是指承接前面哪裡?
答:前次「又舍利弗,極樂國土,七重欄楯……」,是「明住處」,即「所受用釋」。
  此處這一段「又舍利弗,極樂國土,有七寶池,八功德水……」,與接下來「又舍利弗,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……」,及「復次舍利弗,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……」,連續用三個又、一個復次,這四個層次是接著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,從這裡而來。
  因為這一段是在回答佛問舍利弗「彼土何故名為極樂」,用五個段落來回答。
  第一個段落,直接以「能受用的眾生」來回答,「其國眾生,無有眾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」,這是直接回答,所以不用「又」。
  下面四個段落,接續回答「彼土何故名為極樂」,所以用三個「又」、一個「復次」,每一個段落都是一個層次。
  蕅祖用一個「受」字來做統攝,把這五個段落貫穿起來。極樂是一種感受,有能受用的眾生,及所受用的境界,所以下面科判有能受用及所受用。有時單獨用所受用,有時能受、所受合起來鋪排。
  「受」字是蕅祖在解釋極樂,很重要的字。
(待續)


【前期連結】《彌陀要解》研討紀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