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說:「不傷害他人,不貪求名利,為何會不善呢?」子路聽到《詩經》的這兩句話,就養成終身持誦的習慣,並依此覺照力行。孔子知道子路用功的情形,為了提升子路,就開導說:「不害人,不貪求,只是小道,如何夠得上大善之道呢?」
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」這兩句話出自《詩經.邶風》的〈雄雉〉篇。「忮」,害。平時待人接物說話舉止間,有意無意之中,我們常常傷害了他人。若肯薰習聖賢典籍,心澄如明鏡,方能清晰分辨善惡,警覺改過,減少傷害他人。「不求」,不貪求外在的財物,不因貧富動搖心志,學道君子降低欲望、知足常樂,身心何等悠遊自得!古人云:「福兮禍所伏」,財物等福報愈豐厚,常常潛伏禍患引來災害,更應警戒,莫貪求。「何用」,為何。「臧」,善。為何不善?只要「不忮不求」,就是善。孔子提倡「仁」,首先要做到不傷害他人,再進一步邁向視人如親、厚以待之──「仁」的境界。
「子路終身誦之」,「終身」,一輩子。「誦」,出聲朗讀。子路經常朗誦「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」並非背不起來,這如同「南容三復〈白圭〉」一樣,是反覆咀嚼詩句中無窮的含意,修正自己的言行。子路能終身守此一法。
「子曰:是道也,何足以臧?」孔子教學,希望學生的學習,不斷往上提升,不可聞少知足,停滯不前。不害人、不貪求,只是好人而已,離大道尚遠。子路雖已升堂,卻未入室,孔子以「何足以臧」指示子路,應往更高的境界邁進。如同子貢問:「貧而無諂何如?」孔子以不若「貧而樂」告知。問:「富而無驕何如?」孔子以不若「富而好禮」告知。孔子善於作育英才,在在可見。
宋代李倅,字脩年,對《論語》情有獨鍾。讀《論語》時,對於孔子所言感受很深,讀誦時常常「一唱三歎」,細細品味其中的義理韻味。特別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「庶齋」,期許自己能學習「庶乎屢空」的顏淵,做個「快要接近空,不執著任何一物,自在無礙」的聖賢君子。李脩年「一唱三歎」,子路「終身誦之」,皆是善學之士!
學習本章,有兩層意義:第一、學習子路「終身誦之」;第二、學無止境,不可畫地自限。我們應細心領會孔子折挫弟子的用意,對子路等先賢不可輕易詆毀,應尊重思齊、虛心效法,才能學有所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