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語有云:「言為心聲,行為心表」,一個人說話走路的姿勢,透露出屬於什麼樣的人。在工作職場,最為可靠最為穩重的人,說話往往條理分明,走路的姿勢好像背著重物在行走,腳步十分的穩定。所以陳宏謀在《童蒙養正》,引用朱熹的「小學篇」,將「言語步趨」列為專章,教人如何說話,走路有所約束,不致放縱到肆無忌憚。藉此涵養善好的德性,來日得以進德修業。朱熹說:
凡是做人子弟的,一定要低聲下氣,態度謙遜,說話實在,語速和緩。不可高聲喧鬧,不說華而無實的浮言,也不可玩笑嬉鬧。
父兄師長,有所教導,當低頭聽受,不可妄加議論。師長檢查責備,有時或有錯誤,不可馬上辯解,姑且緘默不言;過段時間,再慢慢細心分條陳述說:「此事恐怕是如此,先前可能是不小心忘記了。」或者說:「應當是偶然沒考慮周到。」如果這樣,就不會忤逆師長,事理也自然明瞭了。至於對於朋友,也應當如此。
凡是聽到別人的不善事,甚至是婢女僕人的過失,也要多包容,不應馬上聲張。應當私下好言好語相告,使對方知所改正。
凡是走路步行,或去拜謁他人,不能快步奔跑跳躍。如果父母師長有事召喚,應該快步向前,不可遲緩怠慢。
古往今來,凡好說不實的浮言,最易敗事。孔子教學,有四科成就,首席是「德行」,第二就是「言語」,可知言語很重要。明末清初馮夢龍的《醒世恆言》說:「舌為利害本,口是禍福門。」古聖先賢教人「謹言慎行」,說話謹慎,行為慎重,保得一生平安吉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