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性老法師者,謙虛僧也。師接天臺山心權法師函,謂:「閱于著《民國佛教高僧傳》第六集,知其中有師之傳記焉。」師本不知有此書,今覓得之,覽而自嘲曰:「我既矮且小者也,怎配得上高僧耶。」師之謙沖度化有如是者。
惟此傳記中,記師之事,有若干失實之處,殊不可取。諸弟子曰:「若不辨正,則譌傳矣。若逐條以辨,亦感為難。不若概述師之往事以正之,如何?」師曰可耳。
師號會性,名宗律,在家時名華生,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,正月二十一日,生於臺灣省苗栗縣南庄鄉獅山村,祖籍廣東客家。師幼時字月亮,始由其令祖暱愛呼之,其後全家以及親友皆稱呼師為「月亮」。師之令尊為有名之石彫師,昔稱石匠。當時神廟建築,凡龍柱、花柱、石窗、石牆等,多為其彫藝之作。例如今之獅山勸化堂,其左廳花柱、花窗、牆彫等,皆為師之先令尊以及令堂叔,匠心運作者。
師六歲時,從橫屏山下老秀才邱石榮塾師求學,二十餘日,即能讀熟《三字經》、《百家姓》、《增廣昔時賢文》,因病輟學。次年,日本政府禁私塾,師轉讀日本書。自七歲至十一歲,先後就讀於藤坪國語講習所、大南埔公學校、南庄公學校。讀南庄公校時,因其令祖疾病,停學服侍,後乃退學。
師之令祖信龍華教,茹素敬神敬佛,常念《救苦經》,慈善為懷。師自幼耳濡目染,遂起敬神之善根。十一歲時,令祖逝世。爾後數年,師學會龍華教唱念經懺,進而欲學佛教梵唄佛事,遂上獅頭山,住元光寺,學經懺,時年十七。
元光寺有妙清老法師者,曾訪大陸,於四明山觀宗寺觀宗學社,學天臺教,又在普陀山閉關三年。後由大陸帶回木刻版經書甚多。民國三十三年夏曆六月六日,依習俗晒物,可保一年不霉,師助妙師晒經書,由是獲讀多本佛教小冊,啟發佛學興趣,妙師亦勸師發心學佛。
越兩年妙老法師圓寂,所藏木刻版經書遺贈與師,師讀之,漸萌出家之念。
俗籍鹿港之斌宗法師,曾在大陸天臺山國清寺依靜權老法師學習天臺教觀。民國三十六年夏曆八月,斌師在元光寺講《地藏經》,師得親近斌師,並入室為侍。斌師每講之翌日,聽眾聚集研習所聞。其中有不知閩語之客家聽眾,師即以客語譯述斌師所講者,資其參研。是年同月,斌師又在獅頭山勸化堂講《阿彌陀經》,以天臺五重玄義,發揮經義,甚為詳明。然後師為聽眾複講。斌師亦曾旁聽,如有未盡善者,趁師入為侍者時,予以指正,師由是深受教益。
同年夏曆十一月十九日,師出家因緣成熟,在元光寺,依悟遍老法師落髮,時年二十。次日,斌師在新竹開講《楞嚴經》,師即趕往聽經,當斌師侍者,為入室弟子。師學以上三部經後,於天臺教義已立深厚之基。爾後繼續精進研學,至今欲學教觀者,皆知師焉。
中壢圓光寺住持妙果老和尚,於民國三十七年,禮請慈航法師,由新加坡來臺,在圓光寺成立臺灣佛學院。慈老德高望重,眾青年僧,在臺以及大陸來臺者,紛紛入院求學,師為其中之一。佛學院於是年夏曆十月開課。前期試辦,上課八箇月結束,後期研究部困於經費未續辦。師從慈老勤學,時雖不久,而於唯識學甚有造詣,是時仍回獅頭山,在一石洞中獨修三年。至四十一年九月離石洞,出任元光寺住持,時為二十五歲。
民國四十二年元月,夏曆壬辰十二月,臺灣光復後首次傳戒,在白河大仙寺舉行,師在此戒會中受三壇大戒。剃度師悟遍老和尚已圓寂,師歸慈航老法師講座,入室承命,名宗律。此後即任慈老講經臺語翻譯。慈老講經,有菩薩威德,而又妙趣天成。師於佛法,性相兼通,國閩客語皆流利,甚解慈老講說道風,是以語譯信達而雅。其助慈老菩薩弘法利生,功德無量。
民國四十三年,歲次甲午,元光寺大殿改建完成,師以白聖長老之鼓勵,舉辦臺灣光復後第二次傳戒。
民國四十五年,師二十九歲,自元光寺退居,再在山上禁足研經,四十七年春,正式閉關,研究《法華經》。至民國五十年八月,師公如淨老和尚病重,奉師公慈命出關,後二年,再度入關。
師多年為法忘身,法體欠安,於民國五十三年,寄居屏東萬巒竹雲庵調養,少愈,即在屏東東山寺佛學院授課,時在民國五十三年冬。明年高雄壽山寺佛學院,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,相繼聘師為教席。課餘則錫飛南北各地弘法,南至恆春,北至中壢。臺中佛教蓮社創辦人李雪廬老居士,於民國六十四年,成立內典研究班,師受聘為教授,講授天臺教典,如蕅益大師《法華玄義》節要,以及指定諸生研閱典籍,有系統,有次第。諸生及旁聽生,各承師教,後來亦能講述臺宗教義。
師在民國五十七年,創設普門講堂於屏東萬巒鄉,長期在此講經說法。所講之經,約其要者,有《華嚴經》之〈菩薩問明品〉、〈淨行品〉、〈賢首品〉、〈十住品〉、〈明法品〉、〈十無盡藏品〉、〈十地品〉、〈普賢行願品〉,並有《楞嚴經》、《妙法蓮華經》、淨土五經等。
後十餘年,師應臺中佛教蓮社諸弟子啟請,撥冗赴臺中,在蓮社講《菩薩戒本經》、《優婆塞戒經》。其間曾有一次,跌傷臂骨,裹傷忍痛,隱忍至臺中,照常講經。
師之弘化,音聲與文字兼施。昔日閉關獅山,深入經藏,隨作筆記,其後《大藏會閱》之巨著,初稿大部分形成於此。其餘非閉關時,則以講說之暇,不停著述。
師之著述,已出版者,有《大藏會閱》、《無量壽經五譯節本》、《佛說觀無量壽經集解》、《蕅益大師淨土集》、《讀印光大師文鈔記》、《藏頭文集》、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圓瑛法師講義經文勘誤表及說明》。以下諸著,是師講述,由聽經之諸弟子依錄音寫成:《小止觀講座》、《首楞嚴經講錄》、《妙法蓮華經講記》、《無量壽經五譯節本講錄》、《佛說阿彌陀經講錄》、《佛說觀無量壽經講錄》、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錄》、《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》。
師之著述,無論親筆者,他人錄音成書者,皆是普度眾生不朽之作。而《大藏會閱》一部書,尤為深研經藏之良導。其書類分五部,裝訂四冊。其一是經部,包括全部經藏。師在每部經項下,著以經名、譯者(年代)、卷數、品數、頁數、字數、提要、別譯、異譯、殘本。另有歷代祖師之注疏、釋義、講記。層次分明,檢閱簡便。此部裝訂二冊。其次為律論密三部,著述層次如經部,此三部集為一冊。又其次為雜部,包羅廣泛,內分六部類:一、諸宗部,是臺賢禪淨諸家雜著之匯集。二、懺儀類,有《慈悲水懺》等。三、雜著類,有《寒山詩集》等。四、史地類,分教史、彙傳、地理、感應四部。五、彙集類,分法彙、專集、護教、音義四部。六、目錄部,自古至今,眾經目錄,皆收在內。此六部類,合為雜部,裝訂一冊。合計四冊,共錄書目數千種,全書二百萬字。執此一書,即可檢索三藏十二部。甚至讀此一書,尚未檢索原典,即可先知其要義。是其利生之功,可勝言哉。
師戒行莊嚴,其接眾也,藹然可親。綜其講經授課著述,足知師之弘法,言教所至,身教隨之,三藏融通,因機而說,不守一宗,但以悲心深切,壹是皆以淨土為歸,期在當生成就。
由是言之,師實為末法時期之善知識。明年,歲次丁亥,逢師八十誕辰。願師光壽無量,長為人天之夜明燈,眾生皆以是賴矣。
民紀第二丙戌之秋弟子徐醒民敬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