祇貴信得及
●藏密

佛入滅前夕,示阿難尊者,日後經典結集,要安「如是我聞」四字於經首,表「信順」。意謂:由我阿難誦出的每部佛經,每一字都如我當時所聞,如空印空,無有一字與佛所說有出入。凡有緣讀佛經者,應相信不疑,此乃佛音重現。

具此信心,再來閱讀整部佛經,則字字皆是金口所宣,句句皆蘊含無上智慧。深信則珍重,珍重則願細細領略經中義理,一旦通曉佛理,即肯信受奉行。

信是入諦理之基漸

念佛時勤時惰,極樂標有名字的蓮花或榮或枯。念佛精進或懈怠,於彌陀如示諸掌,照見無礙。念佛一聲,聲聲流出無量如來。此土念佛,當下即是極樂嘉賓,不待命終。凡此,皆非凡夫肉眼所能見得,也非今日科學所能證明,唯有信而已。對念佛法門信不及者,如栽果樹,八風一吹便東倒西歪,或疑而不決,或改修他法,乃至索性扔掉不念。

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。佛法所言,皆是究竟的真理實相,一個見思滿滿的博地凡夫豈能度量於萬一?所以一起頭必得「信」,縱使不覺曉佛理,仍願信佛法,有解決煩惱的良策,故云信是「入諦理之基漸」。菩薩四十二階位,以十信為首。五種善根「信、精進、念、定、慧」也以信入手,對念佛法門信得及者,不輕易退場屈服,愈信愈能具有清淨增上力,佛號念得更堅固。

信是善本因之淑路

略曉佛理後,很想脫離生死纏縛,渴望早日置身無有眾苦的淨土環境。於是在日用生活中,作意警覺時時不忘往生,所觸所緣都是佛法,將一句佛號受納於心,天天將心攝受「定」在淨土念佛,有朝一日就能冷灰豆爆,鑽出火花,開出擇善捨惡的智慧。故《瑜伽論》說:「入諸善法,欲為根本。」

欲由何而生?信為欲依,欲為精進依,學佛者的觸、作、意、受、想、思,用功者的念、定、慧,一切源頭都在「信」。故古德云:信是「善本因之淑路」。

不信則心穢而墮落

佛經中的真實事理,如《華嚴經》佛的無量功德,《彌陀經》的恆沙諸佛,凡夫見聞不及,如有人能「於實事實理,深忍」,則可勉強相信。然後一步一步的理解「萬法唯識」,一旦豁破伏斷我法二執,自然深知萬法不離一心。由信而解,解而行,行而證得,「果然」佛言不虛。

有人聞佛有無量功德,宇宙有恆沙諸佛,即以蠡測海,不待深入了解,便「不信」,掉頭就走了。「不信」會有多大的禍害呢?《成唯識論》說:「云何不信,於實德能不忍樂欲,心穢為性,能障淨信,惰依為業。」如不信念佛法門,則不肯忍信彌陀佛果,不願樂念彌陀名號,於念佛功德了無欲望。心中充滿污穢,凡淨土經典雅不寓目。心中有一灘不信污水,豈能精進持名?故云「惰依為業」,懈怠墮落全依「不信」而生。

信是湛心水之清珠

《成唯識論》說:「信如水珠,能清濁水。」信則心淨為性,精勤為業。淨土念佛,應如何信?唐代大行和尚云:「心唯信佛,佛則知之,他心通故。口惟稱佛,佛則聞之,天耳通故。身惟禮佛,佛則見之,天眼通故。」若深信佛的眼耳鼻舌身意,無所不通,我念佛,佛無所不知,有此信心則心淨,欲求精進。

曇鸞大師遇菩提留支,獲讀《觀經》,便焚仙經,這豈不是信的力量?白居易,七十歲後,行也彌陀,坐也彌陀,也不出這信字。蘇東坡,隨時隨地佩帶彌陀畫像,行坐不離身,說是他的「西方公據」,這也不出信字。一生殺牛的張善和,臨終見地獄相現,遇僧教他念阿彌陀佛,念未十聲即見佛來接引往生淨土,這豈不是信得及所致?故古德讚歎說:信是「湛心水之清珠」,清珠入於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。

蕅祖云:「祇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。」如是信,如是行,必能往生,佛絕不誑語。

【圖說】蘇東坡,隨時隨地佩帶彌陀畫像,行坐不離身,說是他的「西方公據」,這也不出信字。

【前期連結】擇善固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