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次看第二個比喻——「魚母念持子,經澩不壞」。這則公案是出自《大智度論》一首偈頌:「菩薩發大心,魚子菴樹華,三事因時多,成果時甚少。」意思是說,世間有三件事,因多果少。哪三件事呢?
一、「菩薩發大心」,因多果少,何以故?《大品經》佛云:我運用天人的眼睛,觀察十方世界,像恆河沙數那麼多的菩薩,發菩提心、學菩薩道、修六度萬行、廣度眾生。可是我卻發現只有很少人,能證入不退轉菩薩的地位。何以故?這些發菩提心、行菩薩道之人,多半不能吃苦,不能忍苦,又沒有堅強的意志,所以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,一旦遇到逆境,就抱怨眾生業障深重,剛強難化,無可救藥。從此就退轉道心,成為只求自了、不管他人的小乘人,永遠不能成就無上佛果。這是「因多果少」的第一件事。
二、「菴樹華」,即菴摩羅樹開的花。這種生長在印度的樹,冬天開很多花,到次年五、六月結果,花雖然很多,結果卻甚少。這是「因多果少」的第二件事。
三、「魚子」,即魚卵。魚多半是卵生,而且是體外產卵。母魚產卵之後,往往一走了之,並不對魚卵或幼魚施以照顧。有些母魚一次雖可產下上萬顆卵,可是所產下的卵不是被水沖走,就是遭到其他水中生物吞食,最後能長大成魚者,寥寥無幾。這是「因多果少」的第三件事。
《大智度論》以「魚子菴樹華」的因多果少,來比喻菩薩發心亦復如是,因多果少,或說初發心容易,長遠心很難。
魚子因多果少,但有例外,像龍魚、慈鯛魚、吳郭魚等,牠們就發展出對後代十分特別的照顧方式,叫「口孵」。即母魚把魚卵含在口中,而孵化出下一代。以慈鯛魚為例,母魚在產卵之後,就會將所有的魚卵都含在口中,親自保護。這些魚卵大約要經過十幾天才能發育完成,在這漫長的十幾天當中,慈鯛媽媽不吃不喝,以免嘴部動作會傷害到幼魚。等到含辛茹苦把小魚孵化出來之後,當有其他大魚向牠的小寶寶逼近時,牠又會立刻把小寶寶吸進口中保護。因為慈鯛魚用這種無微不至的方式照顧幼魚,所以牠們的存活率極高。
「經澩不壞」。「澩」是「夏有水,冬無水」。有一種水池,夏天有水,到了冬天,池水就乾涸了,這種水池叫「澩」。像慈鯛等的口孵魚,母魚把魚卵含在口中保護,縱然到了冬天池水都乾涸了,但是魚卵依賴著母魚口中唾液的滋潤,還是不會壞。
南北朝時代的曇鸞大師廣學多聞,在注解《往生論》的這句頌文「法王善住持」時,就以「魚母念持子,經澩不壞」,來比喻法王阿彌陀佛能以善力住持西方極樂世界,並且攝持十方世界念佛眾生,令他們所種善根歷劫不壞。這就是《大智度論》所說的:「以佛念故,而不墮落」。譬如魚子,母念故得生,不念則壞。
大家若能至心念佛,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則當下就已進入阿彌陀佛大誓海中,蒙受彌陀善力的攝受、護念,永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為阿彌陀佛的法眷。以上西方極樂世界依報國土,第十二種「主功德」略說竟,接著研究第十三種——「眷屬功德」。
這二句頌文是一段,所說的主題是十七種莊嚴功德中的第十三種——「眷屬功德」。
「眷屬」,就是家眷親屬。這二句頌文所說的眷屬,不是指一般世俗的眷屬,而是指阿彌陀佛的眷屬,亦名「法眷」(法門中的眷屬,或傳承法脈的眷屬)。「法眷」就是志同道合,大家一起在同一個法門上修行用功的同參道友。阿彌陀佛法門中的「眷屬」是誰?即指在阿彌陀佛教化下,一同用功修行的聖眾,有聲聞眾、菩薩眾,乃至十方世界發菩提心、念阿彌陀佛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。
曇鸞大師對這一段頌文的「來意」說:「既知有主,誰為主眷屬?是故次觀眷屬。」由「正覺阿彌陀,法王善住持」二句頌文知道,西方極樂世界有一位化主叫阿彌陀佛,有化主則必有同修(法眷),誰是化主阿彌陀佛的同修眷屬呢?頌文接下來就是要觀察這個。
前二句頌文是主功德,與這二句頌文眷屬功德正好一對,所謂「主伴一對」。這兩種功德在論中是什麼地位?「主」是指「化主」阿彌陀佛;「伴」是指「眷屬」聲聞眾、菩薩眾。有主必有伴,伴不離主。所以小本《阿彌陀經》講到「正報莊嚴」的經文時,也是先說「主」(化主,教化的主人),然後再說「伴」(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)。經云:「舍利弗,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於今十劫。」這一段講的就是化主阿彌陀佛。緊接著又說:「又舍利弗,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,諸菩薩眾亦復如是。」這一段講的就是「助伴」(志同道合,幫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的聲聞眾、菩薩眾)。阿彌陀佛的同修眷屬是怎樣的情形呢?
「如來淨華眾」。「如來」指阿彌陀佛。「如來淨華眾」,彌陀如來所教化的同修眷屬,德行像清淨的蓮華,出淤泥而不染。「得七種淨華之眾」叫「淨華眾」,這是元曉大師在《阿彌陀經疏》的注解。
「淨華眾」的「淨」是清淨無染的意思,「華」即是「因華」,是對「道果」(或曰「菩提果」)說的。「華乃對果而言,以七種淨行為華,而證道為果」。一位行者勤修七種清淨的行法,如百花盛開,燦爛美麗。藉此七種清淨的「因華」,能招感萬德莊嚴的佛果(或叫「菩薩果」)。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,個個都具有這七種清淨的因華,所以叫「淨華眾」。
有哪七種淨華呢?戒淨華、心淨華、見淨華、度疑淨華、分別淨華、行淨華、行斷淨華。在這七種淨華當中,第一種「戒淨華」是屬於「戒學」,第二種「心淨華」(或名「定淨華」)是屬於「定學」,後面五種淨華則通屬於「慧學」。所謂「戒為善本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