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焦氏筆乘》是明代學者焦竑的一部重要筆記體著作,匯聚其一生讀書、講學、做學問的筆記,在經學、史學、文學、醫學都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。其中有一篇關於顧寶幢居士的生平,及往生瑞相的記載:
顧源,字清甫,號寶幢居士,應天人(今江蘇南京),明嘉靖年間秀才。年少時豪邁灑脫,才華出眾,無論詩詞、書法和繪畫,都能隨心所欲,不受古法拘束。揮筆灑墨時,筆法自如,有天然氣韻,脫俗絕倫。但他的風格,其實是源自古代書法家的章法。
有一天寶幢居士和焦竑談論書法,說道:「書法需運用四分古代的章法,再結合六分個人的文采風格,意境才能達到精妙。否則,即使每一筆的筆法都能和古人相似,也只能成為模仿古人的書法匠而已,是了無新意的。」
寶幢居士年近四十歲時,深究心性之學,且有所體悟。他雖悟得心性之理,卻從未輕忽如實修行之功。晚年與棲霞寺的雲谷禪師共結西方會社,戒律精嚴,道心堅固無人能及。臨終時預知時至,安詳端坐往生,滿室的蓮花香,持續了三天才漸漸散去。
憨山大師讀了《焦氏筆乘》對寶幢居士的生平事蹟介紹後,有感而發,特別記述了一段,他童年時聽聞關於寶幢居士的故事:
寶幢居士初為儒生時,性情豪放不羈,才情敏捷。中年時,將過去所學的世間學問,及詩詞、書法和繪畫等才藝,全部放下,終年茹素,潛心學佛。他建築一間小樓,獨自在裡面精進念佛,只有一位小童侍候左右,奉香花淨水;家人及女子都謝絕見面,親戚朋友也斷絕往來,從此遠離塵囂,專心修行。
寶幢居士每天五更(約清晨三~五點)起床,敲大木魚,高聲誦念阿彌陀佛聖號。居士的小樓靠近市場,附近住著很多屠夫,其中一位脾氣不好的年輕屠夫,每天早晨只要聽到木魚的聲音,就起來殺豬。有一天起得太晚了,竟遷怒責備妻子,妻子回說:「那位修道人敲打木魚是為了念佛,你每天聽到木魚聲卻是去殺豬。自己不知平日造了多少罪過,反而來責罵我?」屠夫聽了,反省自己罪業深重,突然覺醒,就把屠刀棍杖折斷,從此不再殺豬。很多屠夫受到他的影響,紛紛放下屠刀,改業從善。
寶幢居士說:「我整晚敲打著木魚念佛,有多少夢中人能驚醒覺悟啊!」
佛門的木魚聲有警眾作用,能敲醒迷惑的眾生,止惡修善,發心修行。寶幢居士在夜半時分,伴隨著宏亮清澈的梵魚響,誦念著殊勝的彌陀聖號,不知不覺度化了很多眾生,這真是不可思議呀!
木魚聲也有攝心的作用,當我們做課時,隨著木魚的節奏念佛,篤、篤、篤……,字字與木魚聲相應,聲聲皆具信願行,便能將散亂妄動的心安住在佛號上。有朝一日,期能達到雪廬老人詩〈山齋近雲頂區夜聞遠村有擊梵魚者〉中所述,「不見秋塵動,全教世慮空」的功夫。將人念、家念、欲塵念,善念、惡念、無記念,千經萬論諸法念等種種世俗緣慮,漸漸放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