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去參加朋友奠禮,隔壁場地,鑼鼓喧天,儀式隆重。原來某幫派小弟,槍殺人而自身也中彈而亡。約莫百餘人送行,黑頭轎車佔滿停車場,可謂聲勢浩大,吸引很多年輕人注目。他們或許引以為榮,內心感覺默默無聞的一生,能有如此場面足矣!卻不知若作惡,天必賜災,眼前一時虛榮,如過眼雲煙。如是因必有如是果,就像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災禍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而已。因果報應,本就昭然若揭,絲毫不爽,應觀三世因果而論禍福。若心中無是非善惡,把價值觀扭曲了,將陷入萬惡的深淵,帶來無窮的災殃。
從前,長安城南,有一戶盧叔倫家的女兒,在採桑林間,遇到僧人乞食。僧人問女子:「哪裡可乞得食物?」
女子說:「村子東邊二里處,有一戶王姓人家,正在供僧。」於是僧人前往,果然乞得齋飯。
正在設齋的王氏,問僧人從何而來?僧人如實以告。接著王氏老翁老婦,便到女子家,此女卻閉門不出。
老翁老婦問女子母親:「我家設齋,沒有人知道,你的女兒為何知曉呢?」
此女即自房間出來,大聲說:「某年某月某日,賣羊的胡姓父子在哪裡呢?」老翁老婦大吃一驚快步離去。
母親問女兒:「妳剛才是怎麼回事?」
女子回答:「我前世就是夏州賣羊的胡氏,借住在王氏家,他們殺了我們父子,把羊都據為己有。我後來出生作他們的兒子,十五歲得病,二十歲就死了。所花醫藥的費用,已超過他們所掠奪的財物。到現在,他們仍每年幫我們設齋祈福。雖然如此,命債還需償還的啊!」
老翁老婦倉皇而逃,且年年作齋,表示心中有愧,永遠不能心安,終究財散人亡必還此債。
《易經》說: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。積不善之家,必有餘殃。」正是因果不爽的證明。我們應該深信因果,心常畏懼,畏則不敢為惡;若不信因果,心常放蕩,就會無所忌憚。故《陰騭文》說:「欲廣福田,須憑心地。」當我們心地常作種種陰德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有吉神擁護,永無惡曜加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