格局
●若谷
(臺東縣成功鎮)

快速瀏覽網路資訊時,一張照片悠然展開了眼前的世界,滑動頁面的手瞬間停下,思緒開始流轉。

那是一張臺東成功鎮的照片,拍攝者在高處,腳下是招牌林立繁忙的街市,平視不遠處,竟然就是一片寧靜的大海。

那時腦中不假思索閃過一聲驚歎:「啊~原來這就是格局!」

三重聯想

第一層想到的是「見樹不見林」。平時侷限在種種具有隔礙性的人事時地物,眼光很容易就因此短淺,心思就很容易因此窄小,困於其中。

然而,無論身在何處,其實都是在廣闊的天地之間啊!如果得以暫時抽離拉高瞧一瞧,何困之有!

  ✦

第二層想到的是「柴米油鹽醬醋茶」。暫時抽離、知道天地廣闊又如何呢?不得照樣投身繁忙的街市當中,照樣過日?

這時知道太多貌似成為一種矛盾的負擔,因為走不出去、無法出離。即使明知海就在走路可達的街道盡頭,卻必須守著工作守著生活負累──風景?風景是什麼?可以飽腹嗎?

所以,若是只遠視理想,其實與己何干呢?若只是高談闊論,與說者、聽者又有何干呢?

  ✦

第三層想的是「人間」。攝影者是要聚焦在哪一點?看見這張照片的人注視的焦點又是什麼呢?

底下的房子靜靜的,彷彿可以看見車子走過,然後又沒有了。這麼多的房子,多少戶人家?有多少一再重複的生命故事輪迴著。我可以想見──

屋裡傳來娃娃的哭聲和妹妹的笑聲,阿嬤把一匙匙奶粉小心的舀進奶瓶裡,一旁放映的電視充斥著暴力、憤怒、無知、慘劇。爸爸在貨車裡滿頭大汗,媽媽提著大包小包走過菜市場,小朋友背著書包蹦蹦跳跳跑過馬路,突然停下來渴望地盯著商店廣告上的酷冰沙。無人光顧的麵店,老板翹腳撐著臉抬頭看新聞,餐檯的熱氣逐漸散去。

  ✦

收回發直的眼神,我將視線移向照片中開闊的藍天,一絲絲白雲在天空拉長身子愜意地躺著,陽光很烈,烈得像是可以穿透底下這些疲倦和汗水,將柏油路曬得路閃閃發亮……

時空定格,身在其中的人、攝影師、看照片的過客,在同樣的世界裡,各不相同的見識,也就走出不一樣的人生;而若故步自封、固守層級,或只是停留在張望,又怎能走出格局。

不隨愚情所轉

看到照片前,才剛與家人共學到《印祖道風.不隨愚情所轉》,談到了格局:

須知遇災而懼,側身修行,乃超凡入聖之大因緣。若一不順心,便生怨尤,乃永墮三途惡道大因緣。

君子于世,以身率物。若於事理不明,便隨愚情所轉,尚得謂之為聞道人乎?

共學時感到非常驚悚──「尚得謂己為聞道人乎?」

若遇事便隨凡情而去,先所聞道不過像是打水漂,石沉大海。可有珍視所聞之道,覺得那是超凡入聖的大因緣?

例如颱風一來、國際戰爭一起,「遇災而懼」,就開始搶購囤物,所見聚焦物價,而非「側身修行」,迴向轉業。又如路怒症,天寬地闊中的短暫交集,原本一晃眼便可隨緣消舊業,卻「一不順心,便生怨尤」,擴散煩惱、延伸舊怨新仇。

如何不隨愚情所轉?就著印光法師的開示討論,答案直在文中──「超凡入聖」!

若是心心念念在道,一心一意要超凡入聖,遇事存心,就不會只是畏果的凡夫心行,不會心存僥倖、短視近利、隨順習氣而去!而會積極嚴持戒律,以聖言為量,思不離斷煩惱,行不忘度眾生!

這是多麼大的格局啊!而自己的格局在哪裡呢!

「吃」的格局

就舉每天都在思慮的:吃。

網路上關於吃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,口腹之欲姑且不論,就看飲食療法吧~有營養、顧身體、具療效……,就真的如此嗎?

每一個法必然自有相用,然而,對於身體是否健康,食物也就是個增上緣,重大原因則在個人過去和現在的殺業。是以,面對病症,雪公知為業力,調理為輔,念佛懺悔──消業為主。

又有波羅脂國二比丘,為見佛而遠行前往舍衛國,途中口渴取水欲飲。水中有蟲,一比丘為持戒而不飲,一比丘為活下去見佛而飲。持戒者渴死即生三十三天,反而先到佛所頭面禮足。飲水者後至,佛陀喝斥他:「汝癡人!欲看我肉身,何為不如持戒者,先見我法身智慧之身。」

為了充饑、為了享受、為求養身、為求聞法、為成道業……,不同的格局,也就造就了不同的生命價值以及果報。

  ✧

格局並不會自己擴充拔高,也不是眼光多遠格局就到那裡。眾生心弱,或難於千差萬別的境中,一一思惟正法、破解愚情,而有淨土二力法門,能夠以佛心轉凡心,以一馭萬!

然若遇境方欲念佛,多半仍隨累劫長習的愚情而轉;平時當即定課念佛,走在愚情業力前面,方得以不變的念佛心應萬變!

側身念佛,遇境無懼,翻轉愚情,以身率物,才是走出格局的開始。

【圖說】颱風一來,是「遇災而懼」搶購囤物,或是「側身修行」迴向轉業?


【前期連結】知交忘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