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說:「歲末寒凍時,大部分樹葉都凋落了,然後才知道松樹柏樹的葉子還在,是最後凋謝的。」
「歲寒」,「歲」,年也,取歲星每年運行一次,經過了春夏秋冬四季。「寒」,天寒地凍,閉塞不通,植物都落葉,只剩枯枝。
「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」,「彫」同「凋」,半傷,樹木只是枯萎並非枯死。常說松柏常青,其實葉子也會凋落,嚴寒時,只受些凋傷,到了來年春天,新枝長出時,舊葉才落下。
古人以「歲寒」比喻亂世,用「松柏」比喻君子。太平治世時,很難分辨出君子、小人;只有倉皇造次之間、顛沛流離之際,才能真正見到富貴不能淫、貧賤不能移、威武不能屈的君子。古人說「六親不和有孝子」、「國亂有忠臣」,唯有持守道義百折不回的君子才辦得到。自古以來,能發達成就大業的,大都是窮家子弟,在逆境中愈挫愈勇,永不退轉。反觀富貴人家子弟,多是難擔大任、才能平庸。艱苦的逆境,可以提供茁壯成長的養分,榮華富貴的順境,反而消磨了遠大的志向。
孔子周遊列國時,路過陳、蔡兩國被團團圍住,無法與外界聯絡,也不准人員出入。接連七日,無米糧可吃,只能採些野菜充饑,隨從的學生許多都病倒了,此時孔子仍彈琴唱歌。子路和子貢心中憤憤不平,互相談論說:「老師在家鄉魯國被迫離開,到了衛國也只能隱藏起來,去到宋國連歇息演禮的大樹也被砍伐,甚至遭到追殺,現在更被困在陳、蔡兩國之間。這些想殺害老師的竟然無罪,凌辱老師的也無人禁止。而身處困境的老師卻彈琴唱歌興致不減,難道君子可以這樣自處而無動於衷嗎?」顏淵稟告孔子。孔子推開琴瑟感嘆後,找子路、子貢談談。
孔子說:「一位君子通達於道,稱為『達』,窮困於道才叫『窮』。孔丘懷抱仁義之道,正值亂世而遭遇災難,這是正常的,為何說是窮困呢?學為君子應當做到內省而不虧損於道,臨難而不棄守美好的德行,猶如大寒時節,厚厚霜雪降下,所有樹葉都凋謝了,唯見松柏不畏寒冷依然茂盛長青。現在遭遇危難,我能堅守仁道,實在是有幸啊!」孔子說完,再取琴瑟繼續彈奏。子路受到感發,拿起佩劍,隨著老師的琴聲,唱歌跳舞。子貢更慚愧的說:「我不知道天高地厚,錯怪了老師!」
學習本章,必先立下君子修己安人的志向,發出大願要不畏困境,困境愈艱辛,志向愈堅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