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宏謀在《養正遺規》,引宋代朱熹的《童蒙須知》,說:凡童蒙孩子,自幼應養成好習慣,從穿衣穿鞋學起,次及言語舉動,再學掃灑清潔,然後才學讀書寫文。
朱熹說,凡讀書時,必須先整理桌案,將它擦拭乾淨,擺放端正。將書冊整齊放好,端正身體,面對書冊詳觀,字要看得分分明明。
讀書時,定要字字讀得響亮,不可差誤一字,不可減少一字,不可增多一字,不可顛倒一字。不可勉強背誦,只要一遍遍地多讀,自然能熟練,長久不忘。古人說:「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」書讀得多遍爛熟,無須老師講解,就知道它的意思了。
我曾經說過讀書要三到: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如不到,眼就會看不仔細。心、眼都不專一,卻在那裡高一聲低一聲地隨意誦讀,絕對不會記住,就算記住了也不會記得長久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重要,心既然到了,眼、口豈有不到之理?
凡是書冊,都須愛護,不可損汙弄皺折角。濟陽人江祿,他書未讀完時,即使有緊急的事情,也定要將書掩束整齊後再起身,這是很值得效法的。
凡是寫字,必須拿著墨錠的上端,端端正正地研墨,勿使墨汁沾到手。食指與中指合執筆管的上端,呈雙鉤狀寫楷書,手指不得接觸筆毫。
凡是寫字,不管寫得是否漂亮,必須一筆一畫地寫,做到字體端正,筆畫分明,不可潦草。凡是抄寫文章,必須要仔細對照原本,不可出現誤差。
孔子說:「弟子,入則孝,出則弟,謹而信,汎愛眾,而親仁,行有餘力,則以學文。」一個人每日衣冠清潔,懂得灑掃庭除之外,還須讀書學文,讀書讓人明理。
生於世間,若悶著頭生活而昧於正理,日久成了不可理喻的鈍人,無論生活品味,或生命格調,都會顯得虛弱無力而乏味。朱熹在活水亭作〈觀書有感〉詩說:「半畝方塘一鑑開,天光雲影共徘徊;問渠哪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。」天天恭敬讀書,自有源頭活水汩汨而來,滋潤生活,感悟生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