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佛為何要依祖師?
●賴兆冠
【圖說】「依法不依人」,佛陀要我們講佛法時,必須依據經典,不可隨意妄揣、任意解釋。

學佛要依祖師?說這話一定會有人反駁:學佛不是應該要「依法不依人」才對?怎麼反過來要「依人」呢?沒錯!佛陀確實立有「四依法」,要後世弟子們「依法不依人」;但請別忘了「四依法」裡還有「依義不依語」、「依智不依識」、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等三依。

依義不依語

「依法不依人」,佛陀要我們講佛法時必須有經典依據才行,不可隨意妄揣、任意解釋。但佛陀已滅度,佛經又不會說話,怎知我們不會誤解佛陀的意思呢?譬如有些外道把《心經》:「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」的「舍利子」,解釋成「人的精氣神所燒出的遺物」;還有很多不懂佛法的人,把「色」誤會為男女之情色。

更何況經典有眾多佛陀巧設隱喻的文句,其背後常隱含更深的義理,斷不可只依文字表面意思來解釋就行,所以佛陀在四依法中又立有「依義不依語」。「義」者,真實義也;佛陀深悟法界實相,了知萬法皆不離自性,故能於清淨平等性中演說一切妙法,而法法中又能開展無量妙義,於妙義裡又含攝無邊萬行;圓成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之境界,所以佛經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!

學人若於心性修為未臻一定境地,與空性相契合,就算通曉世間學問的狀元之才,終究亦是意識心取相分別,無法跳脫世俗二元的對立,體證經典深妙圓融之境地。

汝意不可信

所以未經證悟之人解經,往往容易錯解佛經的真實義。古德才說: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、「依文解義,三世佛怨」。這裡的「人」是指證悟之人,「智」自然是指世智辯聰。為避免誤解如來真實義,就要「依智不依識」。這裡的「智」是指有智慧、有修證之人,「識」則指用意識心之人,即未證悟的薄地凡夫。佛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……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就是告訴我們不可依止自己意識心所產生的見解,至少須證阿羅漢果者,方能體證佛陀真實的義理。

祖師達本心

在禪宗語錄裡,我們常看到祖師大德證入無為後,於日用云為,直契如來之本心──於語默動靜中暗合道妙,癡笑怒罵時盡是禪意,故能任運自在,機鋒銳利。譬如六祖惠能大師本不識字,發明心地後,通達一切經教,說法時縱橫捭闔,不凝滯於物,連久修之法師大德亦拜服於其座下。可見佛陀之教法不等同世間之學問,是以直達本心為宗要。

歷代祖師皆是有修有證之大善知識,尤其淨土宗之祖師,多是參禪開悟後轉而弘揚淨土法門,其修為與知見受到當代及後世大眾的景仰。在祖師傳記裡更有甚多是佛菩薩的應化示現,其神通度化事跡,廣為大眾所稱道。故其著作皆被收錄於大藏經中,成為後世遵循的典範。

再者,佛經由印度傳至中土已歷二三千年,難免會有好事之徒,編造增減佛經以圖虛名。若無明眼之祖師大德揀別,恐魚目混珠,毒害後世。

依智不依識

佛陀為因應不同根器之人說法,又有方便說、究竟說;淺說、深說;直意、寓意之別,所以佛陀又立有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」,用此來辨別佛經教義的淺深究竟,而這終究要靠祖師大德法眼之判別才有公信力!如天台智者大師的「五時八教」、華嚴賢首大師的「五教十玄門」,把如來一代時教判釋得權實有序、酥乳分明,使後世學人得以在浩瀚的法海裡循其方針,分飲其法味。祖師的判教,居功厥偉,故而天下宗之!

綜觀這四依法中,「依智不依識」顯然居於重要的關鍵,沒有「依智不依識」的帶領,其他三依實難以依止。如菩薩行六度,沒有般若為前導,其他五度如同失去羅盤的船筏,無法到達彼岸。尤其時值末法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,若沒有大善知識的祖師為導,佛陀的教法更難以辨正流傳。

一盲引眾盲

時下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,略知一些佛法就自視甚高,師心自用,自詡「依法不依人」,輕視祖師的智慧。殊不知,以煩惱無明之心焉能「依法」?沒祖師「依智」的明燈前導,凡夫的「依法」終究只是盲人摸象、癡人說夢罷了!所以生處末法時代的佛教徒,更應該跟隨祖師的腳步,依止祖師的知見,才能穩當地走在學佛路上。學佛的路該怎麼走,祖師都幫我們走過了,千萬不要自己走冤枉路!

近代更有甚多學術派人士,攀附薄弱的歷史考證,頂著專家博士的光環,用世智辯聰臧否佛典與義理,讓大乘佛法陷入一場空前浩劫中。印光大師說:「這些都是魔種啊!」(注)一般學佛之知識分子,皆以專家博士所言為重,卻不知他們只在文字考證上著墨;沒有實修功夫,內心充滿貪瞋癡,毫無證量可言,故難以明了大乘高深廣大的境界,僅是管窺蠡測佛菩薩的神通智慧而已。很多知識分子盲從,也跟著毀謗大乘、毀謗淨土,所謂一盲引眾盲,相將入火坑!

正法不斷絕

有修為的大德,呼籲我們要依止祖師,學習祖師的著述,弘傳祖師的理念;破邪顯正,使佛陀正法不令斷絕。

雪公曾說:「本人講經沒有自己的意思,心中沒有學問,哪敢有自己的意思呢?凡是所講的皆是古聖先賢在經典上說的,本人只是當個錄音帶介紹給各位而已!我不妄作聰明,所說的話都是聖言量,我們要隨順聖言量。」所說甚是,誠大智慧,大善知識者也!

注:《印光大師文鈔.復李覲丹居士書》:

《起信論》之偽,非倡於梁任公。乃任公承歐陽竟無之魔說,而據為定論,以顯己之博學,而能甄別真偽也。歐陽竟無乃大我慢魔種,借弘法之名,以求名求利。

【圖說】惠能大師本不識字,發明心地後,通達一切經教,連久修之法師大德亦拜服於其座下。

【前期連結】祇貴信得及